想記錄這一篇,已是一年前的事,2024年六月出發到巴黎前,讀了多本法國作家的書,透過文本認識歐洲大陸一向是我的方式之一,其中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的書就有:《巴黎的憂鬱》、《現代生活的畫家 :波特萊爾文集》,此篇文章將特別針對後者〈玩具的寓意〉篇,作出相關的分享。 在德國紐倫堡的「玩具博物館」(Spielzeugmuseum Nürnbe...
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才讀一個小時,我就上網訂閱此著作了,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共鳴,也很驚訝作者為了追求家族故事做了許多功課。
七月盛夏,即將舉辦「2025第六屆小事報」,去年出國到歐洲去,停了一年休息,今年又開始啟動。每年除了作為主辦籌劃者外,我還需要為這營隊上一堂流域小詩課,先前有規劃過山林小詩、時間感的詩、節奏感的詩,今年將主題定為「地圖、方向、移動」,想與小學生一起做一首移動的方向詩。 我備課收集了幾首詩,作為課程中,與小編們分享。
與Doch共同主持的「種書店」竟也滿兩週年,已有三期的學生在這個以「流域資料中心」為目標的小書店蹲點,他們與我們走讀曾文溪、以拔林工作站作為基地,在此創作發表,持續讓書店收集更多的資料、更為茁壯充實。
那個乖巧又喜歡閱讀的女孩,在書店翻到了《向晚的飛行》這本書,捎來訊息說我應該會喜歡。上網搜尋,是一個自然生態學者的散文作品,書中有多篇關於鳥類的紀錄。
知道蔡素芬老師的著作《鹽田兒女》,也知道她是台南七股人。而我卻是第一次讀她的作品,從詩集開始,沒想到,一讀便愛上了。也許是自己的工作與山與林接近,所以對於詩中描述的場景,多少可以建構出畫面。《森林詠嘆調》以一森林探測員為串場人物,他並非是「主角」,主角是森林,只是透過這探測員的眼,可讓讀者抄捷徑去感受林中氣氛。 看完詩,是該走一趟山,不能只是靠著文字抄捷徑。
曾把「維京國際」出版社寄來的《我的夢幻學校》,捐至我和Doch主持的「種書店」,書店有兩三格書櫃是繪本及圖書,我設置在較低矮的位置,讓小朋友方便取書閱讀。
一個月前讀完《流火》一書,我花了一些時間閱讀這五百多頁的著作,實因篇篇重點,若不是劉克襄老師完整整理,才得以在我回顧自己過往旅行或閱讀書籍時,發覺是與鹿野忠雄有交集的,那些走過、路過的旅途紀錄,錯失交集的得在這本書中重擬重點。
第一次知道日本作家水上 勉(1919-2004)是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舌尖上的禪》(2022年上映),間接認識這位幼年在禪宗寺院修行,並於廚房「精進料理」,晚年則獨居於輕井澤山中小屋的作家,他屬昭和時代作家,作品得過無數文學獎,例如「直木賞」、「菊池寬賞」、「川端康成文學賞」⋯⋯等。
開始留意清法戰爭史事,源自於臺灣歷史博物館「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展期至2025.05.04),當時對於展覽中 ,法國軍官薩勒(Firmin André Salles,1860-1929)一系列攝影最感驚訝,即便在交戰之中,稱之為敵軍的法國軍官竟可與村民合照,氣氛和諧,以及多張北台灣的攝影,呈現十九世紀台灣戰爭中的模樣。書中挑選多組照片,作者逐一說明分析。
一場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一篇1970年的文學作品,〈福祐宮燒香記〉,讓我延續著歐洲旅行的氣氛,走讀十九世紀「清法戰爭西仔反」的北台灣路線。旅行還得搭配書籍,我從十九世紀在台茶商陶德(John Dodd)的紀錄開始。
「達邦進修團」今年上山除了與獵人老師學習外,我設定了一個次目標,這是去年上山進修本要做的事,卻沒有如願完成。我一直很想要為「小事報」再寫一首歌,並且與「東嗆樂團」的Tony及鴻易再次合體創作,今年,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
這是「2024背包客歐洲行:法比德捷荷」的延伸閱讀,就在我們參觀完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後,對於校園裡洪堡兄弟的雕像感到好奇時,我開始查詢這所學校的資訊。
何時買這本書我都忘了,2015年出版的書,副標為: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可知談的就是十七世紀航海時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幾個亞洲港口城市。因為2024暑假歐洲旅行原計劃到VOC東印度公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大學VOC-zaal圖書館),卻沒有如期前去,返國後,看見書架上的這本書徒增好感,我想起《福爾摩沙之王》一書雖為小說體,但也融入史料,談到了大員及長崎;還有年初臺灣...
暑假歐旅的景點紀錄已完成,剩下兩篇作為資料整理。書寫旅記除了加深回憶,更是旅行後個人延續的學習,感謝自己這半年堅持續讀,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旅行結合閱讀及文字來得更深刻的學習了。這篇要記下我在近一個月的旅程中見到的歐洲鳥類,有些候鳥還會在台灣看見呢! 以及這趟學習不管是行前或旅後,所閱讀的書籍列表,另外,也以幾個關鍵字作為文章搜尋,包括:雨果、波特萊爾、馬克斯與恩格斯、卡夫卡、市政廳、軍械庫、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