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林的深處》台裔作家走入台灣
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才讀一個小時,我就上網訂閱此著作了,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共鳴,也很驚訝作者為了追求家族故事做了許多功課。
作者李潔珂為台裔環境歷史學家,因為外公外婆七〇年代移居加拿大,使得第三代的她從小生活在英語系國家,後還居住在德語系的柏林。外公外婆過世後,她開始追查長輩的過去而來到台灣,對於出生於中國、因戰爭來到台灣,居住數十年後(1974年)又移居國外的外公外婆,其身份認同一直到延展到後代,作者不免也想著,自己是哪裡人?
▲太魯閣,我們去過的燕子口。
李潔珂與離開台灣十年的母親來到台灣,她們走訪外公工作的高雄岡山,租住在母親尚在台灣生活的台北市,她透過雙足認識台灣島嶼,走過能高越嶺步道、阿里山、太魯閣、陽明山、墾丁、台江濕地、高雄壽山⋯⋯,走入峭壁、河岸、河口濕地、蜿蜒小徑,以及山與林的深處。她氣喘吁吁地爬著山,體驗恆春落山風,也接地氣的徒步於台北巷弄,這些腳步走出的台灣,才能讓她領悟這裡可能是家鄉。
‧我扶著山徑旁的樹幹,沿著突起的樹根往下走。每踏出艱困的一步,光滑的樹皮都會為我指明方向,過去登山客留下的磨損手印再再顯示出下山的路。我返抵那片竹林,竹節上的指紋閃著翠綠的光澤。
森林並沒有伸出援手。我精疲力盡,左膝酸痛,跌跌撞撞地走過平坦的路段,內心的恐懼愈來愈深。(p.123)
原以為她非長年居住台灣,對台灣歷史肯定熟悉不深入,沒想到處理台灣歷史、地形地質、山林面貌都很深入研究,字裡行間可讀出做了非常多功課,甚至對於現今台灣環境失衡之處提出了質疑,保護環境在文字之中流露。
‧在臺灣,地牛翻身或颱風侵襲往往會釀成走山。人類濫伐森林取得木材,或掘鑿山脈開採砂石之處,坡體很容易滑動坍方。不過,有些地區終能透過林木的力量緩解這些傷害。森林的根系結構有助重新修補、連結山脈。大地和森林兩者存亡與共,相伴而生,適當的土壤和海拔高度為樹木成長所需,而盤踞交織的樹根能牢牢抓住土地。(p.052)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山脈的狀況似乎不太穩定,危機四伏。東部山脈是由火山噴發溢流出來的物質、冷卻的熔岩、岩石及經受熱熔合、壓實固結的火山灰形成。中央山脈的底岩是變質岩,即組成較單純的岩石隨時間受壓、鍛造而成,夾有條紋的帶狀岩石。若切割成橫斷面,可以清楚看見帶狀岩層沿著島嶼軸線分布,留下造山運動的痕跡。⋯⋯不同板塊在海底互相碰撞擠壓,大地構造作用力孕育出島嶼。在地質學家眼中,臺灣目前仍是一座年輕、處於青春期發育陣痛的海島。(p.075)
▲曾文溪上游,拍攝時間為我們上達邦的一次進修。
‧發源自阿里山的曾文溪從中海拔地區一路流向大海,但上游築壩攔截了大部分的泥沙。從前,這些沙子會流出溪口,將海岸線往外推,但濕地的形成過程停滯不前,再加上海平面逐漸升高,海岸線因而愈來愈後退,而不是隨著河流沈積物向外擴張。
像四草這樣的濕地不僅是重要的防洪堤,也是阻擋風雨的天然屏障,而紅樹林和濕地更是「碳匯」倉庫,能捕捉、儲存二氧化碳。(p.170)
▲四草紅樹林。我們曾去那搭膠筏遊覽綠色隧道。
‧若沿海地區開發過度,森林面積就會減少;海平面上升幅度太大,森林就會被海水淹沒。潮間帶的紅樹林就像守護家園的邊防部隊,隨時都有可能身陷危險。(p.171)
其中,有兩段描述,自己看了會心一笑,因爲觸動到我自己的經驗。
‧空地遼闊而寂靜,竹子以極快的速度繁衍,根狀莖橫向蔓生,扎進地底,難以忽視的高度令人暈眩,濃密的竹林不斷朝四面八方擴展。步道一旁堆著被砍下的斷竹,我不禁納悶,怎麼有人能爬這麼陡的斜坡來拿這些竹子。(p.121)
我真想告訴作者李潔珂,「有喔,獵人老師安孝明老師就會。」這讓我們想起曾到達邦部落「拉竹子」。
‧涉入那片銀色草木的感覺就像在尖銳的蘆葦叢裡泡澡,周遭的蕨類緊緊抓著雨滴,賞了我們幾記濕答答的耳光,緊接著,利如刀刃的樹葉映入眼簾,在我們的手和脖子留下紙割般的傷痕。(p.248)
除了對台灣的描述外,李潔珂在文章中穿插著家人的故事,讓人讀了不免試著回想國共內戰過後,從中國遷移到台灣的華人,在面對離鄉背井、漂泊一生的鬱鬱心情。
‧家園可以各式各樣的物質型態持續存在,但失去故鄉、流離漂泊鍛造出來的人生又是另外一回事。阿茲海默症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流亡,患者被放逐出過去與記憶的想像世界。(p207)
‧外公、外婆的平房本身就是一座島嶼,我們只會在那裡講中文,跟他們一起探索自己留著華人血液的那一面。(p234)
以上風景照片皆是自己的照片,非書中照片。非常推薦此書,值得一整個星期來讀。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