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之王》荷蘭作家書寫國姓爺故事

一個熱愛台灣歷史的高中老師,推薦我讀《福爾摩沙之王》,沒有多猶疑,便訂下此書投入小說情節內。閱畢,不由地佩服作者貝喬思(Joyce Bergvelt),雖是小說情節,但許多細節都有考證過。書中很多小故事都是我第一次知道,難免想著真實性有多高?作者下了很多註解,譯者亦做翻譯上的調整與說明,這讓我信任作者與譯者的詮釋,也吸引我對這段歷史進行更多的爬梳與學習。

此書完整的書名叫做:《福爾摩沙之王 國姓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江爭霸》。這是由兩個主視角出發,來闡述十七世紀的鄭荷大戰,一為明朝鄭氏勢力,另一則是航海時代的強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更細節的角色則是中國海商/海盜鄭芝龍、鄭成功,東印度公司在台長官(普特曼斯、揆一等)、傳教士(尤尼Robertus Junius、安東尼奧斯‧漢布羅克Anthonius Hambroek等)、華人郭懷一、何斌等。


▲台南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騎馬雕像

荷蘭作家貝喬思和鄭成功有很多相似的國際遷移,1963年出生的她十歲離開荷蘭前往日本,最後來到台灣學習中文;而中日混血兒的鄭成功在日本出生,七歲時離開日本來到中國,中年時來到福爾摩沙。

這些相似的國際移動,或許讓貝喬思對鄭成功有更多的地域模擬。她寫下的這則故事,劇情曲折多變,完完全全可以拍成電影,只是她是客觀的作者,不偏袒何方,所以鄭芝龍、鄭成功等人書中形象與國人既定刻板的正向形象是有衝突的。

故事從一四三〇年開始描述至一六六二年。

一四三〇年是什麼樣歷史事件呢?這年已五十九歲的明朝使節鄭和,受命率領船隊進行第七次下西洋,以下西洋航海馭浪做為引線,似乎暗示著,當時中國航海技術已發達,鄭和航海船隊行駛台灣海峽時,或許曾靠近澎湖列島、福爾摩沙島,小說情節添加了鄭和下船步入島嶼的想像,以鹿肉、硫磺、海鹽暗示為台灣島(事實上,鄭和尚未來到台灣),甚而帶出爾後在海上稱霸的海商/海盜、冒險家,載浮載沉活躍於東亞海域上。

故事正式進入是從童年在日本長崎平戶長大的鄭成功開始說起,他的日本名字叫「福松」,在母親懷胎後,父親鄭芝龍未曾來看過他們,經濟上的照顧也日趨減少。而在撫育兒子成長的過程中,田川松否定鄭芝龍是海盜,而以「你父親是重要的人」作為父親的正向形象。在與母親田川松相依為命七年後,福松被接回中國福建。


▲台南鄭氏家廟的鄭成功母子雕像

福松從長崎到福建,得適應自己的中國名—鄭森,熟背中國家人的名字,從武士精神到接受儒家教育,他急著見到自己的父親—鄭芝龍,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成長過程又是如何?鄭芝龍十八歲父親過世後,被李旦帶到澳門學習貿易、葡萄牙語,並且要他成為天主教徒,因為這樣可以更親近葡萄牙人。他善於做國際生意,在海上稱霸。

其中一段福松平戶的童年記憶,不知是作者杜撰或是史料記載?說明一個算命先生預知了福松一生使命在一座島嶼,並且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或許以算命一事才能合理命運的巧合,為何鄭成功來到台灣,在荷蘭人來福爾摩沙的那一年(1626)出生,荷蘭人受降後(1664)離開,他也就在短短幾個月內離世,就如出生來台灣島趨離殖民者似的。

 

書裡還提到哪些故事與事件呢?

鄭成功在日本的童年生活;荷蘭人招募華人來台灣種水稻;鄭芝龍與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衝突與磨合;鄭成功之母田川松在與兒子分離多年後,也到中國與鄭森團聚;鄭芝龍與鄭成功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1640年代丹尼爾(Daniel Gravius)傳教士引進牛隻;所有人民的不滿大都來自被欺壓,漢人無法信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理,來自對稅收的加重,而這引發郭懷一事件;鄭成功在中醫無法治療他的疾病後,請求荷蘭派西醫為他治病,Christiaan Beyer接受此任務前往廈門;原是瑞典人的揆一(Frederick Dokjet)接手台灣長官,與國姓爺鬥智;何斌通譯背叛荷蘭,轉協助鄭成功;揆一請求從巴達維亞派出船艦增兵支援熱蘭遮城,未受採納;鄭荷兩軍苦戰九個月,安東尼奧斯‧漢布羅克(Anthonius Hambroek)牧師妻兒被挟為人質,最後他也被鄭氏斬首;揆一死守城堡,不願投降;荷蘭戰敗,士兵及平民登船離開福爾摩沙;揆一被東印度公司流放於印尼艾一島(Ay)八年;殖民者離去後,鄭成功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兒子不長進、德性缺失、鄭成功曾下令要斬首鄭經⋯⋯等。


▲1661韓布魯克牧師在回到鄭成功軍營前,與女兒分離的畫面。此圖為1810年所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鄭荷之間發生的歷史故事以小說情節,順暢地書寫,讓讀者腦中有畫面,甚至可延伸查詢,故事末附了東印度公司在台最後長官揆一,在被拘禁幾年後,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讀完這本書,一定能更了解鄭荷大戰始末,也會忍不住開始閱讀揆一所寫的《被遺忘的台灣》,當然,可能會驅使讀者各地旅行,到台南熱蘭遮城一遊,或是出國一趟,前往日本長崎看看鄭成功童年的故鄉,到印尼巴達維亞(今 雅加達)、VOC東印度公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總部(今 阿姆斯特丹大學),這些國際移動也能促使我們對四百年前的東南亞情勢有所瞭解與想像。

書名:《福爾摩沙之王 國姓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江爭霸》

作者:貝喬思(Joyce Bergvelt)

譯者:張焜傑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16日

適讀年齡:15歲以上

後記:

1.謝謝宛青老師的推薦,讓我對荷據時期熱蘭遮城這一段歷史,有多些了解與想像。

2.整理此書時,想到女兒小學時期讀的「可能小學」系列的《真假荷蘭公主》、《鄭荷大戰》,於是經過十年再來讀這兩本兒童多字文學,女兒的書籤還夾在書中、螢光筆的重點線鑲在字句的段落中,實在有一點時間感。

王文華老師不僅是個會說故事的作者,更是在書中穿插許多歷史資料。經過多年後再讀,以成年人的角度來看,此書廣泛搜集資訊、爬羅剔抉,可知作者下了一番功夫,想用最淺顯易懂、故事性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台灣。再次閱讀仍相當推薦!

我自己當然非常喜歡附錄的資訊,例如介紹西拉雅族及會所「公廨」、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荷蘭引進台灣的⋯⋯(如黃牛、芒果)、鬼一長官(亦譯:睽一)、鄭成功母親(不叫「失敗」,是田川松)、熱蘭遮城與烏特勒之堡(都在台南安平)、郭懷一事件⋯⋯等。

延伸閱讀:

【寫生】台南安平「福爾摩沙博物館」:日治時期「稅關俱樂部」(16.4ys) 

【寫生】台南赤崁樓/原:普羅民遮城(7.4ys) 

《真假荷蘭公主》、《鄭荷大戰》:以荷據時期為背景的故事 

【寫生】台南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博物館、王雞屎洋樓(7.6ys) 

《故事臺灣史》:寫給少年讀的臺灣歷史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