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峨眉溪、中港溪/桶柑的滋味

半日遊北埔後,驅車遊走浪漫台三線,為的就是繼續完成「2023逐溪而行」的計畫,我得在西部再觀看兩條河才行!

礙於時間不足,無法像在東部一樣走近河床邊,近距離看溪,不過從高度望下看溪,又是個不同角度的觀看。首一是峨眉溪,幾個月前閒走台三線時(參閱「新竹北埔文旅行:藍鵲書房、龍瑛宗文學館、六木珈琲焙煎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一文),看見有人在峨眉溪上划筏,呈現了水墨畫裡的悠然閒逸,決定再看一眼峨眉溪。除此,還有額外的願望,有水果症(嗜吃水果者)的Doch,愛上了峨眉鄉的桶柑,要去買一袋桶柑解解饞。

二月二日,二〇二三,Day 5

在【台三線】上,專心找著是否還有桶柑,果真在87.5k處看見「李家桶柑」,我們挑選了一大袋120元,當我下筆寫這篇紀錄時,桶柑產季應該尾聲了吧?!我真心覺得,桶柑真是這一個秋冬,發現最好吃的水果啊,是非常有實力的台灣水果。


▲18.6ys的zozo,今天是三人行,沒有yoyo。

在峨眉鄉【台三線】旁有峨眉溪伴隨,峨眉溪為中港溪最大支流,中間段有一「大埔水庫」,水庫水源主要就是峨眉溪。此溪流經苗栗縣三灣鄉、新竹縣的峨眉鄉、寶山鄉、北埔鄉及五峰鄉,發源於鵝公髻山(1579m),從發源地上游至水庫大壩約長32.6公里。

我們刻意彎進石井村小路(綠光水岸咖啡附近),在橋上看著溪,我真希望有昭一日,能走進峨眉溪的分支野溪,這樣才能更親近這條溪流。


▲峨眉溪

旅途最後一站,得載著zozo到竹南車站,她即將返回台北進行劇團工作兩天。【台三線】接【縣道124丙】,在【縣道124丙】上遙望中港溪,作為我們此趟旅行最後看到的溪流,此溪流最後會於竹南沖積平原出海,我們離開竹南後,在國道上跨越了中港溪。


▲中港溪

依「水利署第二河川局」網頁資料寫著:

中港溪介於頭前溪與後龍溪之間,為苗栗縣境內主要河流之一,中港溪發源於雪山山脈的鹿場大山(標高2616M)主流全長54公里,流域面積445.58平方公里。

 

這趟旅行共留意十條溪流,包含台東1.鹿野溪、花蓮2.光復溪、3.萬里溪、4.壽豐溪、5.立霧溪、6.宜蘭羅東溪、7.安農溪、8.台北淡水河、9.新竹峨眉溪、10.中港溪,雖不是深入了解,但對於台灣溪流從山落下趨於平面的樣子,有了東西兩岸不同的印象烙入。

 

環島一圈歸途

花了五天四夜108小時,跑了八百多公里,環島一圈回到了自己的家。南迴公路與蘇花改讓旅程少了一個多小時,減了好多公里數。回到社區走進7-11,遞出了六張停車單,來自花蓮、台北、新竹、台南等地,這也是一種紀念品。

二月三日,二〇二三

旅行回來後的第一個早晨。

播放著旅途中買的《cepo’混濁了》專輯,是來自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青年Anu阿努的聲音。煮了咖啡,吃著來自北埔的黑糖糕以及峨眉鄉的桶柑。

這個早晨,有著台灣東與西,水的海洋與多水的柑橘,是聽覺與味覺的交融。

寒假旅行紀錄已完整,接著會將二月底前往台東的旅記,一同併入「2023逐溪而行」。

延伸資訊:

這篇值得一讀:溯內山大河之源:峨眉溪與新竹大隘墾拓史(readmore)

 

2023逐溪而行 

【2023逐溪而行】那些旅途中的味覺記憶/大武漁港 

台東鹿野溪看箱型車溯溪/富里農會戴墨鏡比小愛心「哈雷彗猩」 

花蓮光復糖廠旁的光復溪/名為「光復」的一個鄉 

花蓮萬里溪、壽豐溪:河床大石頭、綠石頭 

花蓮一日食:散步咖啡、陳家食堂、中村志明咖啡簡餐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步道:立霧溪從山谷蜿蜒向東流 

【民宿】太魯閣立霧左邨景觀民宿:多重貼心的設置 

從花蓮到宜蘭:清水斷崖、截彎取直的「蘇花改」、再食「廣興做粿」 

宜蘭羅東溪、安農溪:蘭陽溪的支流再支流 

淡水河邊:那些以淡水河創作的作品 

台北大稻埕「郭怡美書店」:以建築與書籍質量扣住我 

早晨的新竹城隍廟廣場、北埔角落、再訪「六木珈琲焙煎所」  

新竹峨眉溪、中港溪/桶柑的滋味

更多「2023逐溪而行」旅記,Link

※2024.01.30紀錄:

【桶柑:完美的水果】2024.01.30

早晨切了六顆桶柑,女兒zozo吃得好起勁,問起桶柑是否會取代橘子的地位,她說:「有可能,因為它很完美。」哇!聽來,好驚人啊,完美的水果到底是怎樣的水果?對於zozo來說,可能是沒有籽,對我們來說,是多汁果肉細緻。

然後,我告訴zozo,千萬別讓水果症的爸爸聽到,不然下次會買更多。瞧!這在峨眉買的桶柑,一大桌100元。

 

延伸閱讀:

【自己做一道菜】紅椒黃椒勾勾芡、番茄炒蛋、茂谷丁果醬、蛤蜊湯(14.4-14.6ys) 

【2022小事報-曾文刊】曾文溪流域課:如果我是曾文溪…… 

【台61線】南寮到永安:新竹南寮、新屋農會超市、范姜老厝、永安漁港+台北小慶生(13.11ys) 

【博物館】苗栗苑裡「藺草文化館」 

【專欄】看見大世界:走過臺灣河川 認識生活的土地(2017.06)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