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計畫旅行,總是少不了安排靜態的書店及咖啡館,在歐洲呢?我是否能順利地找到想去的地方,參觀幾家書店、喝杯咖啡再啟程?!
從歐洲返國已一個月,我仍在處理第一個國家——法國的行程,當我在整理從巴黎準備離開到比利時,疑惑著那時的地鐵路線為何如此安排時,女兒yoyo開始透過限動、影像找回記憶,然後判斷我們當時路線安排錯誤,她人在台灣,卻立即找出一條省時的地鐵路線,告訴我應該這樣搭才對!哎呀,這就是交通組的工作。
2023年成立的「種書店」是延續「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精神,在嘉南平原設立一流域資料中心,更是上課的基地。這個不賣書的獨立書店(只有少數幾本有賣),架上的書都是透過募集而來,是認同種書店的朋友,捐贈給我們的,我們稱之為「種書」。 去年開出了七帖募書帖,分別有:【我們走過一條河】、【爬上烏山嶺】、【從社子到玉井的那條舊路】、【渡邊豐博來了!】、【農人帶路過埤塘】、【無支配這堂課】、【種...
已是兩個月前的事,那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旅程。因為Doch突發的出差,我陪著他繞了台灣一圈,三天的司機外加伴遊任務,讓我獲得一趟忽然來的個人小旅行。當他工作時,我就自行安排行程,這誤打誤撞的突發任務,把多年來「待拜訪」的地方參觀了,我樂此不疲於個人小訪,而他卻是苦惱於無趣的出差工作,這可讓我略帶抱歉了。
這些年多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除了小事報外,官田拔林「種書店」的成立也是,播種人之一的我,時常得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於是往拔林村去的機會愈來愈多。我總是在聽到在地居民的心聲後,就想要完成他們的願望。記得不久前,黃大哥寫了訊息給書店,希望我們能夠多辦一些活動,讓當地居民一同參與。我把願望單轉達給團隊中「拔林工作站」瀞瑩站長,然後一場藍曬活動就產生了。
每隔一個月到台南官田區拔林的「種書店」值班,紀錄著書店大小事情。這天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兩個小朋友的到來,終於有渡拔國小的小朋友走進來了!(我真的很少在村子裡遇到小朋友)
去「瘦子咖啡」已是三個月前的事,雖是近百天前的一杯咖啡,但我仍記得當天的氛圍。是正中午,鹿港下著雨,店家剛開門營業不久,店員們都還在吧檯準備著,我們就進去了,店內冷氣尚未平均冷度,客人可能還逗留在廟宇或廣場,人不多是我最想要的狀態,整個空間因為老傢俱,像個緘默不語的老者,室內昏暗的氣氛就是當時的記憶。
▲牆上貼著募書帖,2023.06.16 我們想像在曾文溪邊有一間書店, 我們想像在拔林車站下車後,可以遇見一個有感覺的空間: 有音樂,有故事,有書。 你們會聽到我們創作的音樂, 你們會看到我們搜集的社區故事, 我們會盡力設計這個地方,讓你們想坐下來。 但是,我們需要很多書來吸引渴望的心靈。 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形下,我們想像會有很多人像我們一樣, 期待官田的第一間書店,期待曾文溪流域邊的第一間書店。...
沈澱過後一週,終要來紀錄五、六月忙碌的這件大事。 Doch有一堂「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無支配ISONOMIA ART LAB),需要具行動力、機動性、積極性強的學生。這學期(2023下學期)招收的十七位大學生中,以十九歲大二生居多,課程前三分之二累積多次踏查行動,爬躍烏山嶺、蹽溪過瓜田、渡邊豐博先生國際交流、隨著青農偉哥、旗哥了解旱澇大地帶來農業的影響⋯⋯。多次行動課程該如何在期末呈現,作為完整...
工作休閒時,我總愛逗留在咖啡館或是書店。咖啡館之意,是將身體滯留在瀰漫咖啡香氣的空間裡,脫捨緊張分子,叮嚀自己別對身體吝嗇對待,偶然的懶洋洋姿態是被允諾的。而逗留書店則是讓自己沈浸在文字創作當中,我有深刻體驗,閱讀帶來振奮精神的快感,那又是另一種放鬆的形式。
對一個不熟悉台北的南部人而言,當你告訴我「南海學園」時,是無法知道那在哪兒,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透過Google Map,我把游標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帶,地圖標示周邊有著台北植物園、郵政博物館、國語實小、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有頗具知名度的牯嶺街。
在網路上閱讀到〈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這篇文章,讓一向愛逛獨立書店的我,記下這家店,期望哪天能造訪。寒假旅行到台北時,一家人到大稻埕,目的就是「郭怡美書店」。這家書店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使得初次拜訪的我們窩在書店裡好久好久。
去年十二月初,因為北上觀賞一齣舞作,得到與女兒相見的日子,更促成了為自己辦的慶生會。往北移動中,在北埔稍作停留,這是2015年女兒十歲去金廣福公館寫生後,相隔七年半再訪。一如過去印象,北埔老街是非常好逛、好買而令人心情亢奮的地方啊,這次更是發覺北埔地區文化多元豐富。清朝時,粵籍墾戶姜秀鑾入墾北埔,而使北埔地區粵民人數佔多數,引進美味的客家美食,而以鄉鎮的古蹟比例來說,北埔更是高比例,金廣福、天水堂...
台南火車站前的那一條路,站著鄭成功銅像,如果記不住路名,肯定可以猜出,這條路是:成功路。橫向的是北門路,因為臺南府城舊城門大北門就在台南公園外,城門雖已成為歷史,卻可以在行道路上看見遺址石柱,位置就在北門路與小東路口。而我們常去的二手書店,雖位處北門路,卻是叫著「成功書局」。
從沒想過,定位為大啖海鮮、搭輪渡、玩沙攤、放風箏、騎腳踏車等休閒形態的旗津,有一天,它突然出現了一間獨立書店。我還記得,那是去年九月為了一場大林蒲的展覽而跑了幾家咖啡館及藝文空間,其中包含「旗津tha̍k冊」。我懷疑著,旗津有書店嗎?疑惑驅使著我數次前往探索,這與家鄉紅毛港類似格局的老房,很快的成了我時常走訪的書店之一,因為每靠近它,就覺得走回家鄉的狹窄小巷裡,巷子最底的那間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