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教室

外行者來種稻:陽台種不出一碗米(2021.07.27—2022.01.03)

外行者來種稻:陽台種不出一碗米(2021.07.27—2022.01.03)
案發期間:2021.07.26~2022.01.03 案發起點:旗哥育苗場。 案由:從育苗場帶回秧苗數株,放置日照不足陽台,外加門外漢知識不足,導致稻子幾近零收成。 ===================== 我把二十九粒稻子放在檯燈下,女兒好奇湊過來看,我珍惜著說:「這是我收成的稻子。」她們聽了哈哈大笑,不小心搖晃了桌子。 「小心!這是我的曬穀場。」這讓她們更加受不了媽媽的無厘頭,頻頻揶揄這是「...

《山、雲與蕃人》博物學家鹿野忠雄高山紀行

《山、雲與蕃人》博物學家鹿野忠雄高山紀行
無攀登高山經驗的我,僅是偶而爬爬小百岳,走山間步道,處在山裡迷戀地望遠、讚嘆山脈之美,可我卻沒有自信可以長時間裸露在山裡,雖然身體有能力調節喘吁吁的呼吸節奏,卻因為在平地嬌生慣養,而懼於攀登高山,「便利」是人類的發明,但「求生方法」也是人所碰撞累積的,到底為何我沒有那股冒險的精神?

有紅色臭角的玉帶鳳蝶:從毛毛蟲、結蛹到羽化

有紅色臭角的玉帶鳳蝶:從毛毛蟲、結蛹到羽化
九月初,那盆曾經吸引過無尾鳳蝶的橘子盆栽,再次將喜歡柑橘類葉子的蝴蝶引過來,經過了三星期的等待,幼蟲結蛹,羽化成蝶,此時才赫然發現,一直以為自己觀察的是無尾鳳蝶,沒想到是玉帶鳳蝶,連同上一次的紀錄也誤解了,因為沒有看見羽化結果,誤以為是無尾鳳蝶,真的是真相大白! 世界就像是蝴蝶的變化,稍不留意,世界就變了;稍不留意,蛹就成了與前身長得完全不一樣的蝴蝶,尾巴就長出來了,無尾鳳蝶變成了玉帶鳳蝶。 以前...

高砂熊蟬:高調鳴叫的黑蟬

高砂熊蟬:高調鳴叫的黑蟬
▲2021.10.18 夜間蟬 從夏季到秋天,總有著許多聲音的記號,我特別鍾愛蟬鳴捲繞著樹林山丘,告知夏季的到來,那就如春雷打響春天的鈴鐘。而到夏末秋天傍晚,另一波蟬鳴更令人期待,那霸道的聲響,如牽魂的古樂不斷的輪轉鳴叫,它壓過了蟋蟀唧唧聲,壓過了螽斯紡織娘勤奮工作聲,少了這聲音,秋天就顯得過度低啞沒落。

【Video】喜好喧叫的樹鵲

【Video】喜好喧叫的樹鵲
一旦忙碌的跳動生活佔領整個身體時,自然仙子總會派來使者平緩生活節奏,這一次是樹鵲。 初次與樹鵲相遇是2016年在高雄旗山,成群聚集的長尾巴鳥聚集在樹梢,同時發出同種類之間的鳥叫聲,那就像是合唱團一樣,把聲音聚焦,宏亮的播放出來,那一回的初遇讓我事後查詢得知,這群鳥朋友叫做「樹鵲」,由於是鴉科,可以想像聲音有多麽響亮,甚至到達「吵」的階段啊。

台南大內橋。瘋狂密佈的甜根子白

台南大內橋。瘋狂密佈的甜根子白
有一種白,叫做「瘋狂密佈的甜根子白」。 才嚷著今年初秋甜根子長得好,中秋過後無雨搗亂,也無冒失鬼秋颱報到,白色花束直挺挺的,點綴河床兩岸,該去秘密基地看甜根子的,那是每年初秋的約會,但「忙碌」這傢伙並不妥協,只好自己另尋機會賞花。

曾文水庫搭遊艇:山豬島的山豬不懷好意

曾文水庫搭遊艇:山豬島的山豬不懷好意
八月底,小事報團隊到茶山部落及曾文水庫場勘,爲九月營隊做準備。離開珈雅瑪瀑布後,我們下山回走臺三線,準備進入曾文水庫搭遊艇,半年前枯水水荒,讓台灣各地水庫逐漸見底,曾文水庫也一樣「庫」底空空,終於等到夏季雨來了,日日午後雷陣雨,讓水庫又進站加滿,溢滿了嘩啦啦的水。

【台61線】濁水溪南岸:雲林土庫、崙背、麥寮、嘉義東石

【台61線】濁水溪南岸:雲林土庫、崙背、麥寮、嘉義東石
若問台灣最美公路,除了東部193縣道外,這些日子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西濱公路「台61線」黃昏的風景。先前防疫期間,曾兩回開車遊「台61線」,一次從台南北門端,往北至嘉義布袋、東石,再往東至朴子南下回程,那一回在「布袋濕地生態園區」看見漂浮的鳥蛋,至今仍覺得是個弔詭的現象。第二回即是此次紀錄,我們再往北行,路線是先走國道1號往雲林土庫、崙背,再到西邊的麥寮,這些鄉鎮都在濁水溪南岸,原以為可以近距離看見...

防疫在家,我們看到的二十種生物

防疫在家,我們看到的二十種生物
這些日子總關在家,不是宅不出門,而是因為疫情留在家。也許是因為認真的在家過日子,慢速生活下觀察力隨之增強,才發現家中庭院或社區裡,在這個時期出現許多有趣的生物。從2021.05.19到2021.07.12這五十幾天的三級警戒日,是邁入夏天潮濕梅雨期,亦是炙熱火氣的氣候,在這樣複雜天氣變化下,我們在社區看到了二十種生物(其實當然不止),不知你家有沒有出現?

美人樹下的赤星椿象

美人樹下的赤星椿象
這個夏天,後院成了赤星椿象王國,爬藤類的植物上滿滿都是赤星椿象的若蟲,過去未曾出現,只知不遠處的木棉屬美人樹,只要結果棉毛飄出時,就會到處都是這些紅紅的椿象,是一種自然現象。

【防疫日誌10】今天賞鳥又賞蛙

【防疫日誌10】今天賞鳥又賞蛙
六月第一天,這個月是鳳凰花開,屬於畢業的月份,但此時早已因為停課,而有滿滿的分離氣氛,是一種離別卻無法說再見的惆悵湧在心頭。或許已有許多學校開始籌畫著畢典當天如何線上舉行,想起去年一則日本新聞,大學畢業典禮以機器人帶領證書,那時作為AI時代的創意發明博君一笑,如今台灣卻有可能也要想盡辦法,彌補這一屆的畢業生的諸多遺憾。

茶山部落採集/獵寮試做:走入野地,自然素材隨手隨做

茶山部落採集/獵寮試做:走入野地,自然素材隨手隨做
這是一個充滿電鋸聲、貨車行駛動感頻率、葛藤泰山秀、越野車、獵寮實作、山棕葉穿過衣服好刺的一天。 為了五月一場「獵人帶路之松鼠的尾巴」展覽,今日麻豆大地藝術季/小事報成員來到嘉義茶山部落,與獵人老師巴蘇雅行動學習,一日採集,試做燻肉架、獵寮、狩獵掩體,我們邊做邊想、自然素材盡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