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歷史博物館是一棟很有味道的帝冠式建築,日治時期是「高雄市役所」,戰後是高雄市政府,從前搭公車到鹽埕區時,經中正路會看見它,那時覺得不太可能進入市政府參觀,多年後,當它卸下「行政工作」時,歷史保存的使命讓我們這些市井小民走進它的建築核心、窺視它的歷史。
一直以為現在的台灣農村已不像小時候小學課本裡描述的那樣,一直到走入了後壁鄉,才知道原來是我沒有接近最初的台灣生活,一直在外圍的都市生活著,殊不知台灣歷史與發展,有很多就是從這些稻穀裡,一粒一粒地撰寫出來。
老實說,對於西方宗教我真的瞭解不深,不過我很喜歡參觀教堂,不管在台灣或是多年前到歐洲去,教堂總是我造訪每個城鎮必走之地。 南台灣嘉南平原中,有一座讓人不得不注意的教堂,在台南後壁鄉的墨林村有個「菁寮聖十字教堂」,建立於1960年的它,直至今日仍讓人深刻感受到它的獨特之美,半個世紀前,菁寮這個純樸的鄉下,一片綠油油的田地望去,尖尖的教堂,強烈對比下,想必讓許多農家子弟感到很奇特。
幾年前,到台南南門公園時,總不忘讓女兒玩玩園區內的遊樂器材,我們坐在一旁等著,會發現有一棟待整理的古蹟建築物,一直不知它是什麼古蹟?幾年過去了,答案愈來愈鮮明,原來這是日治時期的「臺南放送局」,而今被整修變成了「台南電影書院」。
盼了好多年,終於來到這個日本的移民村——吉安鄉。 以前它曾經是阿美族聚居的地方,原來叫為「七腳川」。日治時期,七腳川則在日本政府鼓勵移民的政策下,成為了「吉野村」,日本人來了,阿美族朋友被迫遷移到鯉魚潭或台東。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居民,在1910年來到台灣,成立了吉野村,共有宮前(慶豐)、清水(福興)、草分(永興)三個部落,他們還建立了許多公共建設,像是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即慶修院)、吉野...
▲東河新橋 旅行的第二天。 今日的行程要往花蓮去,這一次想走不一樣的路線,我們選擇海線11號公路,從台東市到東河鄉,然後走較費時的23號公路(富東公路),從東河鄉斜往北上到花蓮的富里鄉。
▲雨豆樹,photo by yoyo 這樹爺爺已經一百多歲了, 七歲的妳能感覺出他其實有很多故事嗎? 樹爺爺還小的時候, 一定不知道百年後會有兩個孩子用雙腳跨步, 丈量他直徑2.5公尺的大肚到底有多寬?
▲就從大正公園開始吧! 假日啟動母女三人散步小旅行,這一次的「三人行」沒有特別計畫,唯一的計畫就是我們要去「台南愛國婦人會館」,這趟輕旅行的路線指標完全仰賴左右姊妹的手指,每到一個路口,我就問:「走那一條?」她們輪流決定,構成我們這次帶有輕量刺激的三人行的路線。
▲這天,官邸前面陽光強烈,我們決定去涼快的後面寫生,由左至右:球球、zozo、yoyo。 一年前我們發現美麗的知事官邸,一年後我們在這為她畫下身影。 台南知事官邸應該是我們常常會去小坐一下的地方,我們常常坐在出入口的石階上吃著買來的台南小吃,來這兒的人並不多,不會有大批觀光客,人數總是三三兩兩,氣氛十分閒逸。
▲宮原眼科已修復 台中最近有個日治時期的洋樓古蹟被整修活用,那是位在火車站附近,綠川旁的「宮原眼科」,這眼科診所已沒有繼續醫療事業,反倒有糕餅集團開始經營,原來是「日出」進駐宮原眼科,讓瞥見的人為之一亮,眼睛算是也明亮了起來!
▲照片左側靠近樓梯的那株榕樹,是1930年日本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荷蘭駐東京公使パブスト先生來臺,所植的紀念樹。 「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終於來到了安平古堡,總覺得要畫福爾摩沙古蹟,這一站應該是第一站才是!因為在歐洲人發現台灣之前,台灣鮮少文字紀錄歷史,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建立熱蘭遮城,所有的文獻紀錄好像就慢慢開始了。
喜歡到處看古蹟,看看不同年代的建築與現在的有什麼不一樣。 台灣年紀最小的古蹟應該就是日治時期留下的日式老屋子,雖沒看過許多日式房舍,但看過的老屋中,維護單位把屋子的歲月故事、房屋建築、空間規劃說得很清楚的就是雲林斗六市的「雲林故事館」。
過年初五那一天,外婆帶大家到台南拜拜,所有的孫子都集合在一起,恰好可以一起寫生,我妄想六個大孫子一起「福爾摩沙寫生計畫」已經很久了。這次我們選在延平郡王祠畫畫,雖然左右姊妹已經畫過此處,但這兒有好多角落可以選擇,我們就選擇與上一回(請參看:「台南「延平郡王祠」:有個深井可撈水」一文)不同的地方吧!
旅途的第二天。我們從花東縱谷北上,離開台東市,進入了池上鄉。 池上鄉的米飯是每回東部旅行時,一定會享用的飯香。 東部的米飯值得我們一粒一粒鑑賞,吃出米粒的Q彈。
「福爾摩沙寫生計畫」走到了17世紀的荷據時代。這一站我帶左右姊妹來到台南赤崁樓,共讀過《真假荷蘭公主》、《鄭荷大戰》兩本童書後,縮欸的左右女孩對這古蹟又多一層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