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了國中後,為鼓勵她們閱讀,我開始有了新的閱讀方案,每回月考後,她們可以到書店挑選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當作是喘息的禮物。去年四月,她們開始選擇較有深度的非文學類書籍。受戲劇老師啟發,她們注意到書架上,那些關於戲劇、電影、舞台等相關叢書,她們各自買下了第一本這類型的書--《論戲劇》(zozo挑選)、《演員的挑戰》(yoyo挑選),十二歲的女孩開始因為興趣投入專業的文字,也許不是很清楚書裡所要表達的...
寫作常常運用擬人法將動物套上人的知覺、感受與想法,以便讓讀者可以藉由自身的感覺去想像這些動物們可能的情感與作為。閱讀這本書後,會發現這些擬人化的想像可能都是真的,動物會生氣、會感到疼痛、奸詐耍賴、會想辦法解決問題,牠們有各種就如人類會有的個性表現。
▲2016.09.22的豆豆 這是一篇我與yoyo的交換日記。左右姊妹寫日記有許多模式,有時是互相傾訴,有時流水帳紀錄假日,有時則會像這樣,自我想像。 看yoyo這一篇文章,總會想起河合隼雄在《閱讀奇幻文學》中寫了一段: 日常生活中有些東西,譬如橡皮擦或髮夾之類的,我們明明記得就擺在那裡,卻怎麼也找不到。問家人,也沒有人知道。這種東西該不會有人要偷嗎?但這時候如果想成是被「小矮人」悄悄拿走了,似乎...
女孩內心有顆愛美的心,不管哪個年紀,都希望自己美美的。奇怪!在台灣大部分的中學校園生活不允許孩子展現自己的美,有些學校的制服、運動服又無法設計到讓學子穿得自信,「不准穿便服」更讓我那兩個對服裝有自我審美感的女兒很懊惱。直到八年級時,各班級開放製作班服,那感覺起來像是半便服的班服,讓zozo特別興奮,她積極爭取設計班服,無論如何,一定要穿到自己喜歡的衣服才行。
真正開始閱讀夏目漱石(Souseki Natume,1867-1916)的作品不過是初夏五月的事,書架上一直都有著大陸譯者林少華翻譯的《心》(亦內含《哥兒》),那本書久居書架,帶著「可惜啊!」的氣味召喚著我該去閱讀,因為河合隼雄爺爺的《青春的夢與遊戲》中提到了夏目漱石,促使著我拿起了書。當我投入這被日本稱為「國民大作家」的作品時,果真被強烈吸引,一頁接著一頁,難以割斷他鋪陳的故事,即便是簡體也無法...
▲這是一隻台南西市場的貓,2017.03.17,但不是主角。 和左右姊妹寫交換日記已進入第四本,這兩三年來,我們每隔一週就會在自製的日記本上寫心情,她們寫完一篇,我回應在下一篇。日記內容有時是日常生活寫照,有時是心情故事,有些是圖文小故事,還有的時候,她們會自創故事。這一篇「小貓的故事」就是yoyo在第三本日記最後一篇的文字創作,有趣的是這故事有兩種不同的發展,讓讀者自行選擇美好結局或是悲劇,當然...
十二歲的女兒讀這一本書時,已經稍微了解二戰期間,德國人迫害猶太人的歷史,我們一起看過相關主題的繪本、圖書及多部電影,明白這段歷史帶給後人的影響。所以,當我將這本書丟給她們當作是寒假的閱讀書籍時(寒暑假時,我會額外開書單給她們閱讀),她們大約可以理解故事中會描述哪些畫面。她們投入此書後,不斷的告訴我:「這本書會忍不住一直看下去。」讀到最後,她們還以一種極為悽慘的心情告訴我:「那個德國小孩不小心跑進集...
這些年,我特別喜歡一位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她的這本著作,不管是小說或電影,都讓人忍不住身陷下去,咀嚼著故事中每一道帶著哲學性的數學題目。我高興著女兒也喜歡品,一年半前看過電影也看過書籍,今年又再次拿起來閱讀。寒假期間,yoyo將這本書列為閱讀書籍,寫了一段讀後心得,在此作為紀錄。 關於《博士熱愛的算式》的介紹,請參看: 【左右電影院】博士熱愛的算式(10.9ys)
左右姊妹小學六年級時,因為已參加學校合唱團兩三年,兩人非常熱中合唱,對於這個社團也十分忠誠,那時我為她們找到這一本《再會吧!青春小鳥》,描述的是一所日本偏鄉的國中合唱團要參加比賽的故事,書中每個主角都各有自己的內心故事,像是父親拋棄自己離去,內心不肯原諒父親卻又渴望父愛的女孩;有個自閉症哥哥的男孩處在想照顧哥哥又想參加合唱團、找到自我,以及處在舊情傷當中走不出來的代課老師,這些小故事對於小學高年級...
這是yoyo在日記上寫的一篇趣味故事,是關於蝸牛和蛞蝓的故事,我記得當時暑假她要寫日記前缺乏靈感,問我可以寫什麼?我恰好因為幾日來常常爬進屋內的蛞蝓困擾萬分,正在用衛生紙將蛞蝓抓起丟到門外時,順口便說:「不然妳寫蛞蝓的故事。」沒想到她眼睛一亮,眼睛睜大的說:「好喔。」對於奇怪的主題她總是感興趣。以下所寫的故事是yoyo杜撰的喔,不是真的啊!
▲yoyo總會用相機偷拍阿公,2016.09.11,12.1ys 剛上國中的yoyo就被老師建議可以去投稿,學校有個平面刊物,每個月都有設定主題,可以讓學生寫文章投稿。yoyo說,這次主題是祖孫情,她很好發揮的,於是完成短文後就郵寄出去,沒想到就被刊登出來了。以下是她寫的「我的阿公」,西川爺爺看了應該會很感動。
從「日星鑄字行」買回了幾個鉛字,和從前買的放在一起,共有四十幾個,放在盒子裡還頗有重量的。使用起這些鉛字有一些小麻煩,那就是得一個一個翻起來辨識字,我們萌生幫這些字做個記號的想法,將字蓋印在紙上,然後剪貼在鉛塊上,再用透明膠帶包膜,這樣就能一目瞭然了。
小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愛哭的孩子,鄰居的阿伯總是消遣我,一大早就可以聽到我嚎啕大哭,像個吹笛的小孩用笛聲劃開破曉時刻。長大後,我明白那是內心不安全感所釀成的恐慌,吹笛小孩僅是用哭泣尋求協助。
《十月這美好的一天》中用擬人化的方法描寫一枝愛冒險的鉛筆,如何衝破筆盒逃離主人家,到外頭看看不一樣的世界。我和女兒共讀後,手上的筆似乎也蠢蠢欲動,想寫一些字,我建議zoyo不如將當天的日記寫一篇擬人化的文章。她們一聽,興致高昂,要我趕緊出個題目。我歪著頭想,眼角看見桌上她們鼓滿快爆炸的鉛筆盒,於是鬼靈精的說:「不然我們來寫妳們的鉛筆盒,好不好?」寫作欲快爆炸的她們異口同聲回答好,還說「現在好有靈感...
這是一首zozo寫的小詩,非常有氣氛,這是她描述元旦爬山時看到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