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收到時報出版社寄來《跟著五味太郎一起畫故事》,這是一本遊戲書冊(並非繪本),我翻了翻幾頁,直覺愛畫畫的zoyo一定會喜歡,她們一定會拿著書一直畫、一直畫,而且這本書還體貼地附贈一盒小蠟筆,讓人隨時有畫筆可應付靈感來的時候。
收到一本青林出版社寄來的繪本---《我什麼都知道》,這是一本適合與幼小孩童共讀的繪本,但我依舊與已經十歲的女兒唸唸這本書,想知道她們是否能從繪本裡讀到什麼。 女兒八個月大時,還不太說話的她們無法用語言和我溝通,總是用笑容、哭泣、手足舞蹈或是哼哼哈哈的發音來告訴我她們的狀態。有一回,我問她們:「電風扇在哪裡?」結果,她們倆都轉向電風扇;我又說:「門外面⋯⋯」,她們又將頭轉向了家裡大門的方向。那時,我...
不管是幾歲的孩子,對於「尋找遊戲」總有一種熱切的喜愛。每一回與女兒一起玩紙上尋找遊戲時,母女三人頭靠攏在一起,睜大雙眼,專心一致地偵察,沒有尋獲目標絕不輕言放棄。孩子心中堅守著「我一定會找到」的信心,這骨氣帶領著他們的好奇心,直到獲得「終於找到你」的成就感。
也許是因為自己有實驗的精神,遇到不懂的事,就想嘗試看看,這種實驗精神運用最徹底的就是在「種植」這件事上。因為我的好奇讓女兒zozo、yoyo也頗具行動力,她們常常吃過蔬菜、啃過水果,就歪著頭問:「媽媽,這可以種嗎?」我總是鼓勵的說:「種看看就知道了啊!」所以女兒有滿腦子的豐收願望,希望能種出枇杷樹,就可以春天吃枇杷;種出芒果樹,夏天吃芒果;種出柚子樹,秋天吃柚子;種出紅椒黃椒,就可以冬天吃很多甜椒...
分享我為閣林出版的繪本所寫的導讀文章,這一套書是我在2013年所寫的導讀。《奇妙的一天》這一本雖為較小孩子適讀,但和zoyo共讀時,我們三人也看得挺開心的,因為這一本書,要看兩回。
(2013年末,我著手幾本閣林出版社未出版的繪本做賞析推薦,那兩、三個月內,我閱讀完幾本書,並為這套書中的八本特別寫推薦文。這幾本書的出版遇上一點小插曲,直至上個月終於全都上架了,看到它們擺在架上也挺開心的。我會依序在部落格中分享這些繪本。就從《水桶破洞了》這一本開始吧!)
高雄美濃中山路有一座六角造形的「敬字亭」,相傳是乾隆年間,瀰濃庄的梁啟旺集資建造的。我喜愛敬字亭設立的原意,鼓勵讀書,珍惜教育資源,對於印有文字的紙張心存敬意,用特定的焚燒亭來處理文字紙張,這可是一種「敬字重字,崇尚文風」的儒家觀念。
你是否曾經做一件事,做了數十年,至今仍未放棄,自始至終低著頭繼續苦幹堅持著?就像是《過於喧囂的孤獨》中,漢嘉先生三十五年來都處在廢紙與書籍之中,都在用壓力機處理紙張,年復一日,持續地做著。我在《地下花園》這本繪本中,同樣嗅到一位清潔員摩斯叔叔從一而終的工作著,他在乎自己的工作,把工作視為己任,而且不是那種熱情滿溢的作風,反是平靜淡然的做著事。
這是一本1942年的繪本,此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可以想像的,這本用漫長時間來闡述環境變遷的繪本,確實能勾動人們一些內在情感。算一算,這繪本已經七十年有了,多少的孩子為這小房子起起伏伏的命運緊張著,擔憂著。
▲學威利躲起來!2014.09.07,10.1ys 女兒小的時候,我們就曾購買威利的書,讓她們在書上尋找老是與我們躲貓貓的威利,那時只要一投入威利的世界,兩姐妹就變得很安靜、很專注,雙眼四面掃射,非得把威利找出來不可!上了小學後,她們更是常常把威利書再拿出來重新自我挑戰,而且常常意猶未盡地一頁接著一頁。
在書店看見一本黑黑的繪本,封面中央有個可愛男孩正鼓起勇氣準備走下樓梯,不知為何?我一眼就看出他的心事,並且知道他鼓起了勇氣,準備要面對恐懼。他辦到了嗎?我不禁關心起小小的他,是否克服了廣大的黑暗?翻到次頁,故事尚未進入主題,但一束光線指引著讀者,男孩拿出了手電筒,往前方照射,他看見了什麼呢?
▲在圖書館借的書,也是zoyo在2014年暑假閱讀的書。 這是一本對老師的感謝書,是作者多年以後回過頭,以自傳式的方式感謝當年,一直耐心陪伴他的Miss Little。
五月梅雨季節來臨,大雨下個不停,整個屋子潮濕的好像可以擰出水來。 我說了一個《漏》的故事給幾個大孩子聽,我問他們家裡下雨時會漏水嗎?語畢,就覺得自己問了一個蠢呆問題,我怎麼拿自己小時候居住的老舊屋子和現在的房子相比!有些孩子回答我:「我們教室會漏水。」我一聽又覺得自己過度擔心,許多房子即使不破舊也會因為壁癌而漏水啊。
六年前的母親節前夕,我讀了這一本母親繪本《有一天》給我的女兒zozo、yoyo聽,那時她們三歲半,我的母職生涯就是三年半。當時自己讀這本書時,是淚流滿面的無法控制情緒,好像內心的情感全都宣洩而出。經過了六年,這本書重新翻譯印刷,當它再度出現在我眼前時,多了六年的母職生涯的我更是因為感同身受而激動地無法自我。 母親節前的每位媽媽,可能還在忙著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把自己是「母親」這件事丟得遠遠的,因為自...
昨晚,唸了老是愛計較的女兒,她們總是會計較另一半有,自己卻沒有,那種看見別人好的樣子很嫉妒,嘟嘴的模樣很不妥協。我態度堅定地告訴女兒:「不要想著別人有的我卻沒有,而是要想著自己所擁有的。」我知道這需要學習,那是讓自己走往知足常樂的沈澱路徑,老是想著他人的好只會讓自己更不快樂,但這樣的學習是需要老靈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