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在過年前寄來這一套遊戲書,收到書後,我把書放在明顯之處,自己因為過節的忙碌沒有和左右姊妹一起研究怎麼玩,沒想到兩姊妹自己就主動翻來研究(這就是我習慣把書放在明顯之處的用意),yoyo還評論著說:「媽媽,這一套書很好玩,它不會很難讀,而且裡面的玩具很容易做。」
這一本書,買了好久,想一想,大約是在女兒三歲時期買的繪本,《大象艾瑪》陪了她們五、六年,我們常常拿艾瑪來引用多色塊的圖樣,像是五歲做的「艾瑪戳戳樂盒」,也用艾瑪來勉勵自己、認同自己。
過年前想與村裡的孩子說說春節的故事,我想起了中國繪本《團圓》這本書,那是這幾年最具代表作的年節繪本,它描述的是中國新春年的景象,雖然背景環境和台灣有些不同,但年節的禮俗大同小異,撇開這些許的文化差異,撇開這些許的文化差異,書裡的故事仍感動著我,和女兒共讀這則故事時,我是紅著眼讀完它的。
我家住在大海邊,就在南台灣溫熱的海域,每年冬天成群的烏魚從北方游向溫暖的南方,漁民忙碌著捕獲烏魚,居民門庭前曬著烏魚子,漁網像是織口過大的方格子衣懸掛在戶外,這是我印象中的漁村樣貌。漁民為了生活,乘風破浪在海洋中與黑暗對決,這些討生活的畫面,是實實在在的記錄片。孩童時代的我記得的盡是這部常上演的記錄片,一種反應現實生活的生活紀錄。除此,大海也可以一起做白日夢,忙碌的漁港無法營造出詩意的氣氛,魚的海...
每個人都害怕分離,害怕感情現狀被改變,對於永久分離的「死亡」更是恐懼!我也是,也擔心著這種難以接受的生命安排,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面對生死這樣的人生課題。 女兒yoyo七歲半時,在日記上寫著一段強烈的文字: 如果,有一天,有一個禮拜,有一個月,有一年,其中,我的「一」個家人到天上去了,意思是「死」了,不管兄弟姊妹、爸比、媽咪、阿嬤、阿姨,大家都一樣,我就會每天不上學,不做任何事情,就只要拿著他的照片...
記憶中有幾個很會做菜的親友,他們做菜時總是很有自信,很有個人風格,而且從不看食譜。若仔細觀察這些人做菜的態度,大都能以「堅定不移」來形容,再推想他們做菜的目的,有許多都是為了所愛的人做菜,他們希望家人、朋友吃得愉快,吃得健康,所以,饕客品嚐時若是掛著滿足的笑容,對他們來說就是最有成就的成績。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喜歡看一本童書—《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覺得再怎麼不如意,都可以從小熊那兒獲得知足的笑容。 我常期許自己是個平靜的人,平靜是情緒緩下的最終站,是需要時間與歲月的磨練,才能在情緒波浪中找到水平面,慢慢地,用自己的方法沈澱那攪亂人心的的思緒。 平靜是一種滿足的表現,對於現況及心理層面和平的滿足感。我絕對相信,滿足是可以創造的,而且很容易。
寫詩要有意境,讀詩也需要一點平靜的氣氛。 但詩人可不願自己只是個平靜的文體製造者,他加了一點想像力,讓詩變得不太一樣! 一直都很喜歡林世仁老師的作品,他的作品很適合小學生閱讀,zoyo讀世仁老師的書很對味,而且已經讀過好幾本。這本《文.字.森.林.海》是我為自己而買的,我喜歡他在詩中作怪,你可得有一想像力外加遊戲的心情來閱讀,不然可讀不來!
母親曾經問過算命先生,她轉述說我長大後會成為一個富婆,年輕的我喜孜孜著未來充滿著希望,日子不至於陷入泥沼困境。長大成人後,才發現財富並不是靠命運給的,也不是算命仙丟來的,有些時候得很努力,甚至失去了很多個人時間、家庭時間才能換來。所以,我一直沒成為富婆,對於老媽幫我去算命這件事,也只能消遣自己僅成了「大腹」婆。
我常常把自己還可以寫點文章的能力歸功給我的父親,小時候爸爸對於我的閱讀書量很大方,常常記得他每逢假日就帶我到二手書店,然後對著眼前桌上一片書海,闊氣地說:「隨便挑。」那時的我眼睛亮了起來,不管什麼種類我都會挑幾本來看,大人的、小孩的、科學的、文學的⋯⋯什麼都挑,父親從來不會過濾我所買的二手書,在我捧回家的這一大疊二手書中,最多的就是「笑話集」了。
▲推推車還書去,yoyo,2012.05.06 上回寒假圖書館借書量可以雙倍,我們一家人借了一堆書回來,結果一個簡易的布行李拉壞了,還書時,我們可聰明了,使用家裡的小推車裝箱還書。看著zoyo拉推車的身影如此自然,回想自己小的時候,應該不知道如何善用圖書館資源吧?!或者那時根本沒市立圖書館? 上圖書館借書已經是家裡固定要做的事了,鼓勵閱讀不就是從借書開始,不管是在圖書館或是繪本館。寫這篇記錄時,我...
期末考結束,女兒zozo一個科目不甚理想(對照她自己的標準來說),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便我說:「還好啦!不要這麼難過嘛~」她依舊躲在被窩裡,紅著眼睛。那時我真想擁有魔法,讓她看清「成績數字不是一切」的真理,被窩裡的她一定也想擁有魔法,讓自己回到考場,重新把誤解的、粗心的題目認真做一遍。
圖書館裡有一群孩子蹲坐著聽講台上大姊姊說動聽的故事; 書店裡有許多爸爸媽媽圍抱著孩子,說故事給寶貝聽; 故事CD也傳來有聲書,生動配樂有如現場實況轉播。 許多故事繚繞在孩子的世界裡,推行閱讀繪本讓現在的孩子從故事中得到許多想像的樂趣,我仔細地回想,小時候的我聽過故事嗎? 好像沒有,但奶奶僅僅三分鐘「媽祖的故事」卻一直深植在我腦裡。
半年前,我看了一部兒福聯盟的紀錄片《嗨!寶貝》,那時我並沒有讓女兒zozo、yoyo一同觀賞這部紀錄片,但我常常口述告訴她們這是怎麼一回事。半年後我在她們閱讀的一套橋樑書「我會自己讀」裡,看到一本關於收養家庭、寄養家庭的故事,雖會自己讀這系列的書(而且已經都讀完好多回了),但她們仍舊喜歡每個晚上拿一本書請媽媽唸給她們聽。她們以為這本《艾瑪的臭小弟》只是一個姊姊對弟弟的童真抱怨,但其實故事中有深切的...
幾個月前,皇冠出版社寄來《恐懼學校2-魔範生返校日》的稿子給我,希望我能推薦這本新書,為了對這著作有更深的瞭解,我請出版社連同第一集也寄給我,所以我一連看了兩集,以下是我的推薦與讀後心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