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年後各去蕭壠文化園區看了「臺南國際攝影節TiFF」兩回,尤其是年後這一次,有海馬迴策展人李旭彬、陳伯義老師導覽,更讓我一整個腦子好鼓,好滿,心裡忍不住想著:「也太精彩了啊!」作品多元到讓我不知如何下手寫這一篇,只能用一步一腳印,排隊的方式將一張照片搭配文字一一說明。
幾乎每隔兩年就會去月津港燈節,上回是2017年,去年好像遺漏了,趕緊趁著週五晚間再訪月津港。來月津港賞燈最好的時段,就是在太陽西下,天色漸漸暗時,那時可以看到作品原本的樣子,又可以看見打上燈之後的絢麗光彩,而且這樣的天色下,陽春的相機級手機都拍得出好看的照片。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大部分的遊客都在吃晚飯,早點來逛還比較避開人潮。
還記得兩年半前,帶著左右姐妹到古蹟台南水道的淨水區寫生,由於一畫下去欲罷不能,成了當天最晚離開園區的遊客,那時天漸漸黑,原不覺得有何不妥,直到看見千百隻蝙蝠從藍色門上的孔飛射出來,一隻接著一隻,好像那裡面有什麼蝙蝠再生器似的,永遠數不完的飛行體,那時,我們又好奇又驚嚇,畢竟在那樣類似電影場景的地方,沒什麼人,感覺實在太真實,母女三人嚇得連忙下山。 因此,我記住了,舊水道裡有許多蝙蝠,而且是台灣葉鼻...
2017年與Doch共同籌劃的「行動講堂」,十場演講有五場循著講師的腳步,抵達老師們當地社區聚落或工作室,讓地方氣氛直擊我們內心,另五場則因為不在暑假舉辦,所以在南藝階梯教室大講堂。 今年年末啟動的兩場演講,配合Doch的「MAD社區設計實驗室」課程,請來兩位在社區經營,與居民搏感情經驗非常豐厚的朋友,希望他們的分享能碰撞出許多創意的小枝芽。
重返歷史場景,回到事發地是一種行動學習,因為身處此地,好像任何歷史感覺都會穿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絲微的氣氛。
台南新化這個歷史的小鎮,多年來因爲地方人士的努力,使得這幾年來,文化底蘊愈來愈濃厚,有愈來愈多的歷史建築被修復,以及許多文化人不斷努力在保存家鄉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更多人認識新化這個地方,也開始走入這個小鎮,感受它的鄉鎮魅力。
最近老是在各個地方看見〈康熙臺灣輿圖〉印刷圖,這幅卷軸應該是台灣最早的全圖,很多地方可以在這十八世紀初的地圖上看見,老地名、老建築、老河流、舊水灣被標示得很清楚。這是清朝所繪的地圖,但若是外國人所繪的地圖中,航海員航向台灣島時,看見的樣子又是如何?「地圖很有事」展出了許多地圖,可以讓觀者看見四、五百年前,台灣在航海員的預測下,長得什麼樣子。
第一次見到唐大可時,他恐怕都忘了,那時(2012.02.15)在神農街底的「木子」,他告訴我們自己的夢想,以及如何煮出一碗紅豆,我們一家深受感動,嚐了一碗有感情又帶有鼓舞的紅豆湯。
四、五月密集的工作,整個人像是被榨乾了似的,加上熱浪來襲,梅雨季晚了兩週,悶熱讓身體昏昏沈沈的,真難受。終於,昨晚交出了最重的文字工作,可以好好的睡一覺,睡前告訴枕邊人:「明天去逛個老市場吧!」這可是我們一直感興趣的事,也是我們紓壓的方式之一。今早,驅車到新化老街,以外地人的模樣,鑽入了老巷,一攤一攤的走逛,感受當地人生龍活虎的市場生活。
左右家喜歡吃雞蛋糕,但對雞蛋糕有不理性的熱情評比,只要是加了起司,左右姐妹就說好吃,只要是模子特別又可愛,就覺得吃下去的雞蛋糕特別美味,但這個月遇到的兩家雞蛋糕不僅模子特別,口感也很不錯喔!
時間來到19世紀,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的引介下,來到了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他從打狗港上岸,開始用影像記錄打狗與台南。他走訪山區,記錄平埔族,所走的路線大概是台南出發,途中經過拔馬(今左鎮)、木柵、甘仔林村(今內門)、甲仙埔、荖濃到六龜里。他拍下許多照片,最精彩的就是在木柵一系列的西拉雅族的照片(尤其是木柵女人與嬰兒那...
去年十一月,為了書寫「藝術事件簿」專欄,到台南土溝村一趟,我們刻意經過「林鳳營車站」,因為三年多前,曾到隔壁區的「後壁車站」寫生,這兩個車站長得像,號稱是「雙胞胎車站」,帶著雙胞胎女兒來走走也挺有意思的!而且我們到訪的時間也剛過11月11日的雙胞胎節呢!
2018年的寒假,Doch將自己「創作基礎」課程中,學生的作品安排到「南瀛綠都心花藝創作展」展覽,這是每年台南政府都會在新營舉辦的新春活動,皆以花卉與藝術家作品結合作為主軸。傷腦筋的是,大學生都放假回家鄉去,沒人可以留下來佈展,看看身邊的人,大概只剩下zoyo及selena可以用,也好!讓八年級的左右姐妹協助佈展,一定會讓她們的國中寒假大大充實,同時滿足喜歡不一樣、多采多姿生活的她們。
每回分享台灣旅行講題時,我總愛提起嘉南大圳,輕易的就可以說出「大圳大大小小的支流總長約一萬六千公里,可以環繞台灣13周,繞地球半圈。」但若要真的細細去走,恐怕走到天荒地老都無法完全達成。雖知如此,我仍喜歡帶著孩子走在水圳邊,看著藍綠色的水,漂浮著細長水草,看著燕子低飛,穿越水道,看著雜亂的孟仁草佔滿水圳邊,那種原始的土味是如此的吸引我。
去年11月,跑了一趟嘉義新港,特別去「1/2自然農場」尋找陶藝家張和民的指標作品(請參見:來去鄉村找作品:嘉義新港「1/2自然農場」的俏皮指標)。阿民的作品讓新港的稻田自然美景有了不一樣的風貌,而這促成了我書寫這篇專欄,以「農村美學」作為文章的主軸,同時介紹了嘉義新港及台南土溝村兩大農村。以下是我在《親子天下》(2018.1、2月刊)的「藝術事件簿」的專欄內容,礙於版面篇幅問題,捨去了許多文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