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文學走讀」來到第四篇文章,上一篇〈吃豬皮的日子〉可妙!題目為:吃豬皮,葉石濤卻在文章中誇讚土豆又香又軟的菜粽,彷彿他就在讀者面前,用木叉切下菜粽一角,沾了土豆粉,品嚐了起來。而這篇〈紅鞋子〉又添加了對台南米糕的描述,葉老對美食的熱愛真的是透過文字野炊傳香,會感染到讀者啊~
去年十二月初,因為北上觀賞一齣舞作,得到與女兒相見的日子,更促成了為自己辦的慶生會。往北移動中,在北埔稍作停留,這是2015年女兒十歲去金廣福公館寫生後,相隔七年半再訪。一如過去印象,北埔老街是非常好逛、好買而令人心情亢奮的地方啊,這次更是發覺北埔地區文化多元豐富。清朝時,粵籍墾戶姜秀鑾入墾北埔,而使北埔地區粵民人數佔多數,引進美味的客家美食,而以鄉鎮的古蹟比例來說,北埔更是高比例,金廣福、天水堂...
讀了葉石濤「白色之網」等著作,興起了走讀幾段熟悉的台南巷弄,葉老筆下的文學景點與巷弄早已是經常走動的地方,如今要套上文學的外殼,重新解讀、重新解套,得有不同啟程的心情。
這一趟路,我們走訪:麻豆代天府的復古十八層地獄、龍泉冰店、南方米造碗粿、麻豆農會超市、學甲慈濟宮、明豐冰果室世紀冰、湠咖啡。
一年前,上一波疫情煙霧籠罩,「公路旅行」成了疫情下喘息的方式,路上看風景,車內吃美食,車程刻意拉長,抵達更遠的地方。深刻記得有一回驅車前往雲林土庫時的興奮感,陌生城鎮引發感性的刺激,我一向樂於當個觀光客,並非東買西買的購物團,而是叮嚀自己,以陌生的感覺接近環境,才會感覺新鮮、充滿刺激,漸而細膩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這一環線,經過恆春鎮商圈、高士神社、八瑤灣、鯨魚噴泉、車城福安宮。
短窄的灣 延展至廣度的海 三膠筏 巨石包圍 大片的浪一綢一綢推向沙, 到底想不想遠航?
多年前那個冬日午後,來到成功漁港,魚市水泥地面濕濕搭搭的,擺滿著剛入港,捕捉上岸的各類大小魚,種類多到不知其名(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啊),當時九歲的yoyo忍不住問:「這些都是真的魚嗎?」喊價的人、穿著青蛙裝的漁民、識貨買魚的人蜂擁而至,注視著這些絕對是真的魚,整個魚市場生氣勃勃,充滿了喊價的吆喝聲。
這是「社子六甲連線」計畫第三個月的紀錄,從按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月到隔年一月中,此計畫前後來到社子、六甲上課日共十二回,加上額外加班近二十回。二〇二二年一月十二日是課程最後一回,一月十四日為六甲恒安宮媽祖廟燈會,正式為竹編作品點燈。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旅行第三天。 佐藤春夫來台首先踏入台灣的土地是基隆,他描述著,一陣熱從地上湧上來,那時是七月初,正是盛夏,陽光毫不容情的往地面撒,再毫不留情的反撲到這位外來者的肌膚上。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也來到基隆,亦是七月,下過太陽雨後的基隆,不那麼炙熱,七分熱。
寒假「陰雨綿綿三日遊」的最終站是在台東山里車站,我們要在車站不遠處,釋迦樹旁畫這棟可愛的「山里福音教會」。
年初一,帶著西川爺爺及阿伯一起到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看展覽,這次我們要看的展覽是已經籌畫兩年的「近未來的交陪」。對我和左右姊妹來說是個親切的展覽,因為平時在路上看見有陣頭經過,我們都會像個好奇寶寶(尤其是我)認真觀看,還拿著相機捕抓畫面,而這展覽集合許多廟宇儀式的影像,像是八家將、陣頭,這可讓我們更加感興趣。
▲今日要來當台南一日小導遊 常常往來台南,讓我這高雄人對於台南有一點兒認識,這一天被好姐妹—娟指派當個台南小導遊,我也樂於接受這工作。我對著團員們說:「本公司今天⋯⋯」,結果團員們個個被我逗得好開心,這群團員可真是最好合作的旅遊夥伴。 這一次和乾女兒遊台南的行程可真自由,從沒有玩台南玩得這麼複雜,從老街、古蹟、美食、吃冰、逛藝文空間、買瓶瓶罐罐、買文具、玩狗,一整個好多元、好童稚,這樣的台南之旅也...
台南新美街是有點年紀的老巷弄,它的南北兩端分別是民生路到成功路,是一條適合慢慢走的老巷弄,為何說它是老巷弄?因為這一條路原是米街(民族路與成功路之間)、抽籤巷(開基武廟前的道路),小巷裡有台灣第一座武廟——開基武廟,是五條港經過的巷弄、還有許多米店,以及因為從前通往小北門,而有許多旅館。現在的它還有許多藝文空間在老巷弄裡,注入年輕藝術家的思維與創新,這條路,是新是舊,各式滋味都有,若要來這,請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