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店,一本黑白色調的繪本,安置在需要仔細看才發覺的轉角處,封面是日式畫風的人像,眼睜得大、情緒中立地望著我。一看!是谷川俊太郎爺爺的書,他的作品一向是我不用多考慮就會直接購入的,更何況這次談論的是「和平」與「戰爭」。我拿起了書,腦海已經迴盪著幾場戰爭的新聞影像。
《我要找回我的帽子》是一則挺有意思的故事,反覆讀了幾回,發覺故事有好幾種版本,作者顯然把故事主導權丟給了讀者,讓不同年紀的讀者自行想像,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在我讀來,整則故事衝刺著文明與暴力的矛盾扭力。
認清友誼需要緣分,是交友的哲學,但這不是一個小朋友可以承受的。這本書的作者讓主角在書中成熟長大,看清「不是每一段友誼都能長存」,這是這本書最有魔力的地方。
那天,女兒yoyo跟我說,在整理抽屜時,發現了一封十四歲的自己寫給十七歲的自己,她如獲至寶地快速閱讀,然後說:「以前的自己都沒有考慮到十七歲的自己其實會很忙,竟然還要我認真讀日文、英文⋯⋯」她以一種似乎累積人生歷練的老成口吻抱怨著。我聽了不禁莞爾,女兒似乎是在唸一個不懂事的小妹妹似的,她難道忘了那個小妹妹處在三年前時,對未來是毫無資訊可參照,朦朦朧朧的,不知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不知未來的世界又是如...
(這是selena掛名推薦的書) 不可否認的,我們都清楚那些高聳的樹木是有生命、充滿靈性知覺的,他們有自己的聲音、顫動的方式、年輪清楚記錄成長史,他們甚至會眷顧人們,吸納所有人的煩憂,給予前來樹下,滿臉愁悶的人依靠,風一吹,微動著傾聽,這是最安靜的長者。
幾個月前,好友蓉與我分享一本書,她從北部郵寄到南部,從略冷的初冬傳送到忘了入冬的南方。夜裡拜訪這本繪本,封面是個男孩站在湍急水中,水起了浪,他安安靜靜的享受其中。入內的圖畫引領著我,一種極緩的翻閱速度進行著,十分鐘後,闔上書,闔上眼,故事最後的那份感動扣住了我。
年前親子天下的朋友們,來信邀請我參與台南圖書館位於大橋的新總圖開幕,推薦書籍的活動,推薦書為自己2020年愛不釋手,或是2021年適合閱讀的書籍,立馬寫了幾本推薦給讀者,而且可以偷偷塞一本自己的著作,真好。
這是一本知名度相當高的日本繪本,1997年出版後人氣不墜,不僅被翻譯成許多譯本,日本電影也常出現它的身影。為何這本書如此跨世代受到喜愛?或許暗示著人們擔心「愛」不輕易,「愛」不長久,或是明白衡量「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的比例是重要的。透過這隻厭世貓來告訴人們,唯有愛過,熱愛生命,才是真正的活過。
法國昆蟲行為觀察學家——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是許多昆蟲愛好者的啟蒙老師,一生貧困的他雖沒有過多財富,但堅韌的研究精神就是最富有的資產,他細膩的觀察力及豐富多感的文學筆調,寫出昆蟲的世界,其巨作《昆蟲記》影響著後代許多人,拉近人與昆蟲的距離。
猶記得,第一次見到牠,就被牠一身時尚華服所吸引,二〇一三年,和女兒執行「散步水圳邊」計畫,我們在嘉南大圳的善化支線首次看見這藍色的鳥兒,身形迷你的牠飛功一流,抓魚神技簡直是日本忍者級,閃速的讓人無法輕易觀察,更別遑論用一般相機拍下牠,一身藍色羽毛的牠像是琉璃裹身的鳥,在河水上來回穿梭,點綴水上風光。
凝視著封面的圖與文字,就足以讓人注目許久,這本繪本題材為禁止黑暗,圖畫以黑、黃兩色為主要色調,作為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這兩種強烈顏色時常作為抗爭色彩,閱讀此故事亦可發現,是一則由人民發起的反政府法令運動。作者愛蜜莉.哈沃斯-布斯(Emily Haworth-Booth)從想像力切入,不帶沈重的趣味圖像,引領讀者思考,是一本相當有深度的繪本。
生命脆弱無常,死亡與病痛何時找上門,實難預料。當厄運降臨時,生病的母親如何啟口,告訴幼小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這可是一道難題,考驗著成人的智慧與成熟度。
這一兩年,女兒開始接觸油畫,用油畫畫了母親的畫像及自己的十五歲自畫像,我索性安排一場使用油畫顏料的寫生記;又因為女孩說,對台灣嘉義不熟悉,寫生地點就安排在嘉義。我想到了多年前,與還是小學生的左右姐妹共讀過繪本《戴帽子的女孩》,那是「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用畫家陳澄波作品串連故事的繪本,其中幾幅風景畫,還是我們決定的寫生地點—嘉義公園,我心裡有許多起點,決定用此與女孩二讀《戴帽子的女孩》。
「腦海」這詞多實在,人的腦子裡想的之廣之複雜,就如大海一樣深不可測,我們常常望著失神的人、嘴角竅笑或是眉頭深鎖的人,關心的詢問:「你在想些什麼?」他們腦海裡的畫面似乎會牽動著顏面表情。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一下子就能猜測,反之,慣於掩飾的人,也能把他腦子裡所想的掩蓋起來。
2019年春天,高雄美術館展出一檔由台灣與韓國共同策展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展覽(展期到2019.05.19),主題以「移動」、「遷徙」作為主軸概念,人的移動如移工;植物的遷徙如外來種植物引入;另外還有花車舞台流動於各鄉鎮,藝術家用實際行走移動,紀錄山裡荒蕪的廢墟曾有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韓國藝術家丁宰澈(Jeoung Jae Choul)的《藍色海洋計劃》,他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