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旅行專注的不僅是古蹟建築、城市風光、自然景色,有時活蹦蹦的生物也常引起我的注目。觀察多年相識的植物,看看時間軸下它們成長的速度,是我的小小樂趣,而突然跳出的動物朋友,總是把旅程的歡樂曲線拉到高點,牠們的出現往往都不按牌理出牌,像是彩蛋讓人驚喜連連,此時,旅程的豐富度快速晉升一級,落下一個大大的「!」。
看過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後,忍不住推薦給女兒觀看,準備學測考試將近的她們,只能觀看半小時,雖是如此,她們可像個知識王一樣,滔滔不絕的與我分享,什麼是「黑潮」,它如何流動?造成沿海環境什麼變化,這些在我學生時代都未曾知曉,如今她們卻能清楚明瞭的分析給我聽,顯示著海洋知識已較從前融入國民教育,海島國家的確應該多補充這些知識的,不能對海洋教育漠視。
八月底,小事報團隊到茶山部落及曾文水庫場勘,爲九月營隊做準備。離開珈雅瑪瀑布後,我們下山回走臺三線,準備進入曾文水庫搭遊艇,半年前枯水水荒,讓台灣各地水庫逐漸見底,曾文水庫也一樣「庫」底空空,終於等到夏季雨來了,日日午後雷陣雨,讓水庫又進站加滿,溢滿了嘩啦啦的水。
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在市區小學就讀,社區內有一所大學,有古蹟建物、美食觀光區,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是個生活機能相當完善的地方,即便不下廚,也可以日日換美食,享盡各種道地小吃。後來,因為先生到郊區工作,我們毅然決然地帶著孩子,離開生活便捷的都市生活,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在童年時期,體驗到較原始的生活,感受蟲鳴鳥叫、林間動物騷動,樹冠張大的自然環境,對我們來說,那比便捷的都會生活更迷人、更值得深入久居。
還記得那是盡少出門的日子,每日防疫中心報導著驚人的數字,生活像一團毛線糾結在一起,在居家防疫又想出門透透氣時,待在車子裡,是我們唯一的作為,賴著車子,不敢輕易下車。車子,保護著我們;車子,杜絕我們與人的接觸;同時,車子可以把我們載到一個可以稍微停留的地方。
▲連體鳳梨耶 今天是出外買菜的日子,提著茄芷袋往市場去,今天買了許多有趣的蔬果,各種顏色都有,南瓜(20/斤)、菠菜、苦瓜(50/4條)、糯米玉米(5/支)、鳳梨(13/斤)、小番茄、小黃瓜、蘋果(100/8顆),另外還有一隻大雞腿,每樣菜都便宜,雞腿卻顯得貴,一隻160元。
鄰居狗兒——歐咪哩是隻有教養的家犬,每天早晨六點半、下午五點半會陪著阿嬤一起出去散步,阿嬤步伐小,走得慢,歐咪哩若離她太遠,會停下來等主人,遇到上下樓梯、難行路段時,也會細心的留意阿嬤。這隻狗兒堪稱是我見過最有愛的狗,雖然阿嬤老是把牠當作小孩罵,說牠不理人、擺架子,歐咪哩也無怨無悔,低著頭靜靜的聽著。
知道「小羅賓的廚房」已經多年,Doch老師跟我提起,學生經營一家紅豆餅,領養了一隻德國犬,自己修建老屋當店面,他講得很生動,我聽了很心動,每回北上總希望能安插一段紅豆餅下午茶,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這次來去匆匆新竹演講,終於被我找到了好時機,返家南下前,一定要去看看學生,看看德國犬,當然,還要吃他們的戀戀紅豆餅。
▲yoyo繪圖。(16.3ys) 在小事報「小事一樁」NO.003(2020.11月)投了稿,寫了一篇:〈鷹〉,還請了yoyo幫我畫插畫,把這些鳥看到的猛禽用短短的字句表達。 「小事一樁」是由曾經參與「小事報——安業刊」、「小事報——曾文刊」共同的夥伴持續創作的介面,讓我們的小小報持續發刊。
1920年,佐藤春夫來台時,中學同學東熙市介紹森丑之助與佐藤春夫兩人認識,當時為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森丑之助,建議佐藤春夫遊走台灣山區,他是影響佐藤春夫對台灣觀建立的重要人士。 「H告訴我,丙牛先生是個親切無比又豪邁的人,務必要和他見個面,訂個交情。⋯⋯我們在陰霾蔽空、烏雲催雨的午后,訪森氏於博物館,散步於公園等處。」(摘自《殖民地之旅》之〈彼夏之記〉)
高中生zozo、yoyo期末考,考完地理科後,跟我分享:「媽媽,今天考出台灣黑熊的題目喔!」我興奮地直問考些什麼?因為就在考前一天,我在休息時間讓她們看了一段《黑熊來了》紀錄片,沒想到,這麼幸運的出現在考題中。
二〇二〇年初爆發新型冠狀病毒,使得各國紛紛發出鎖國政策,跨國際的觀光事業更因為疫情關係而漸漸低靡,在這樣令人擔憂的環境災害下,並不是只有壞消息,反因為地球工業的大幅停擺,使得生態獲得改善,空污問題稍緩、噪音減低下,動物們像是和平使者,不畏懼的走入人類的城市;海龜可以盡情的在低垃圾污染的海灘產卵;水族館表演的企鵝可以獲得喘息,大搖大擺逛園區。而泰國觀光主力的大象也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轉彎,因為觀光產業冷...
一月十九日,二〇二〇,Day 3 昨前兩天皆落雨,水氣與濕氣籠罩著東部,今天終於放晴了,可以遠望縱谷的山,好開心。今日行程是要到山裡去,找一個低調的車站,那是位於台東卑南鄉的山里車站(還真的是山「里」)。
每年十二月初,大約就是在我生日的時候,正邁入冬季的氣溫略帶冷,和煦陽光大約只放送到下午三點半。這樣的天氣到戶外是最舒服的,踏青、賞景都成了身心放鬆的補給品,而到美濃拔蘿蔔更成了左右家固定的冬季行程,除了喜愛美濃的白玉蘿蔔品種外,美濃的自然景色常常會吸引我們在不同的時節前去。從女兒四歲半到現在,幾乎拔了十回有了。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要到老朋友—小百合的家去,要去笠山鍾媽媽農地拔蘿蔔。
這些年,兩三回到馬來西亞旅行,我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人都有張厲害的美食嘴,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成長,他們都能夠清楚分辨每一種食材、每一種料理的不同,對我來說,那是廚師才有的敏銳嗅覺與味覺,而他們似乎人人都具備這種特殊功能,好像從小就被巷口的小吃攤、路口的咖啡店、數十年的老店訓練到很高竿,因此,他們人人都有美食口袋名單,而且隨時都能吃,套朋友說的一句話,「兩個小時吃一次嘛~」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