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的寓意:關於孩童的玩具與遊戲
想記錄這一篇,已是一年前的事,2024年六月出發到巴黎前,讀了多本法國作家的書,透過文本認識歐洲大陸一向是我的方式之一,其中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的書就有:《巴黎的憂鬱》、《現代生活的畫家 :波特萊爾文集》,此篇文章將特別針對後者〈玩具的寓意〉篇,作出相關的分享。
在德國紐倫堡的「玩具博物館」(Spielzeugmuseum Nürnberg)內有一個標語,讓我好喜歡也頗認同,它寫著:
玩具就是魔幻
玩具不一定要到商店買。
一個物件+想像力=玩具。
每個東西都可以是玩具。
這正是長久以來,我對兒童教育中,遊戲想法的認知與堅持,在面對自己的女兒也盡可能地鼓勵自製玩具、設計遊戲,因為在動腦設計、動手製作的過程中,牽動著太多直接購買無法獲得的樂趣、知識連結與創意促發。
▲簡單的一張衛生紙,就能有所想像。2014,06.20,by yoyo(9.10ys)
即便沒有任何最初等的元素供孩子變形為玩具,他們也能在想像的世界裡,操控成自設的遊戲與玩具。就如大地萬物這個巨大玩具,坐在地上玩沙、玩泥巴、玩落葉,就能讓孩子編織自己世界中的故事情節。
在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觀·台灣》No.10 (2011.07)中,〈我們都在遊戲中長大——遊戲 玩具 童年夢〉一文中說到:
遊戲對於小孩而言,是他們當下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在遊戲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邏輯脈絡。
隨著年紀增長,小朋友的遊戲也越來越複雜,大一點的孩子,開始運用身體垂手可得的素材,做出屬於自己的玩具或勞作。在現代都市化社會出現之前,孩子利用大自然素材去做玩具,他們從遊戲中也學得「生存競爭的本能」。
▲自己作釣魚箱:【Video】大家來釣魚:釣魚箱創作(7.10ys)
閱讀《現代生活的畫家 :波特萊爾文集》〈玩具的寓意〉篇時,發現有許多想法竟與十九世紀的文人波特萊爾相同,甚是驚訝!特地摘選書中文句說明與分享。
・在孩童的眼中,凡事皆新鮮,無時無刻不令他陶醉。沒有什麼比孩童吸收形狀與顏色時的喜悅及接近所謂的靈感。(p.45)
在幼兒的世界裡更是如此!母親的面容、牆上的圖案、自己的小肥手、突然出現的東西都讓他的眼睛忙碌不已,視覺連結著想像力,他或許已經建構出自己的童話故事。
・在小孩身上,欲望、考慮和行動其實隸屬同一種運作,這種特性使他們與日漸衰退的大人明顯不同。在大人身上,相反地,深思熟慮幾乎吃掉了所有的時間。(p.200)
這也是我在看一個人是否「真的老了」的最明顯特徵,當人不再遊戲、不再創作、不再偶而跳脫既有思維時,那麼他注定是僵化了。
・所有孩童都跟自己的玩具說話。局限在他們小腦袋暗室中那齣人生大戲裡,玩偶變成了演員。透過演戲,他們表現出了不起的抽象能力和旺盛的想像力。他們玩耍時不需要玩具。(p.201)
有的孩童會有想像朋友,我的女兒也曾有。他們也會跟玩偶說話、傾訴心情,他們信任玩偶,因為它可能是聽過主人最多秘密的人,而且絕不會口風不緊。對於自己的玩具與玩偶,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可能會延續到長大,就如我的女兒甚至會幫玩偶充棉花,日日與他談心事。
・玩具是孩童的第一項藝術啟蒙,或者應該說,對他而言,那是第一次實現創造;成年之後,幾乎完美的實現卻不會為他的心神灌注同樣的溫暖、狂熱和信仰。
請分析這遼闊的孩童世界,觀察粗陋的玩具、原始的玩具;對製造工匠來說,難題在於盡可能使用最簡單、花費最少的物件,打造出最相近的形象。(p.202)
而這也是我們在帶領木工坊,最注意的事,竟可能簡化素材製作過程,勿過度設計,最簡單的形體或許就能注入更多的想像。
幾個月前,答應要給鄰居綸綸一個木頭車,因為一直沒時間處理,於是先給了他一組木輪組合,沒想到光是這兩輪就足以讓他想像成一輛超級快車。綸綸拿著小輪子,在地上滑動,他似乎已經得到一輛木頭車了,而且是超速度、無法取代的高級跑車。
▲綸綸的兩輪車,2025.03.23
從玩具、遊戲到遊樂具,想起這陣子鼓勵年輕人製作的竹木製遊樂具,在自己動手製作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參考自己過往遊戲的經驗,如果經驗不足,就難以想像,怎樣才是最好玩、最吸引孩童的?「玩具就是魔幻」可能是有適用年齡層的,長大的成人世界中,魔幻的或許已不再是粗陋的玩具。
▲魔幻的釣竹魚
▲發光的溜滑梯
▲上下上下的蹺蹺板
▲小朋友都需要的秘密小屋
▲廢棄物做成的投籃機
▲打擊樂器
延伸閱讀:
【2024背包客歐洲行:法比德捷荷】(47)歐洲見到的鳥禽|旅行相關閱讀 |旅遊關鍵字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