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2023第五屆小事報」工作進入尾聲,我想特別記下這兩件事,關於講師群的首次會面連線,與最得力的報衝小組二代。
寫著寫著,我竟然已經記錄到結業典禮啦~營隊結束已經過了一個月,剩餘的歸檔工作漸漸要收尾。
小事報營隊第四天進入靜態的創作時間,從「流域小詩課」到「下大標」、「排版編輯課」,都是要讓小編們開始專注地進入編輯工作:書寫報紙及排版階段。而在這一天,編輯團隊正式進入小事報,一整排的《藝術觀點ACT》專業美術編輯群,已架好電腦、掃描機、影印機,準備好紙也購買了綠色乖乖,開始進入編輯大陣仗。
多年來在小事報引導小朋友書寫小詩,我總是特地訂下當年度的主題,2022年土、植、竹、水、石五元素的二行詩;2021年為有「時間感」的詩;2020年為山海自然的詩。今年,我想與小編們來一首「有節奏感的詩」。
當小編們在沙灘上流連忘返,喊都喊不回來時,黑色剪影勾勒出小事報營隊年年堅持到出海口的美好畫面,什麼憂,什麼愁,什麼生疏與陌生,在曾文溪出海口迎著風,一切似乎都會化解,都會總結出「我們同住一條河」的事實。
這堂課有四部分,介紹曾文溪與兩大水庫、介紹育苗工作線、親手捲秧苗出貨,最後一起灌蟋蟀。 十一歲的小朋友跟著「農人帶路」,上半場陳鴻偉老師傳遞稻米知識,也讓小事報大小編輯真空包裝一包米。農人老師告訴我們,一期稻作的育苗時間大約在小寒與大寒之間,二期稻作則在小暑與大暑之間,而這育苗的工作就是第二個農人老師胡育旗在「渡頭育苗場」進行的工作。小事報營隊時間早已過了小暑與大暑之間(7/6-7/22),已沒有...
第五屆小事報營隊走完了【獵人帶路】課程後,緊接著要把上課場域從鄒族部落移到嘉南平原,【獵人帶路】課程瞭解鄒族文化,【農人帶路】則是帶著大小編輯前往台南官田地區,瞭解台灣稻米與農耕知識。
小事報營隊就像是一個短期的班級學習週,五天學習包含前三天的動態踏查,以及後兩天的靜態編報,這是一場極動又極靜,動身體又得動腦筋,積極好動又得極度專注的營隊,我們得想出許多對策,才能讓小編在營隊中呈現最佳狀態。
▲可惡!巴蘇雅攻擊我 早晨十點,小事報大小編輯與安孝明獵人老師,愛的擁抱告別後,離開了達邦LAVANA部落。下一站即將前往茶山部落,從【台18線】公路接【嘉129】鄉道,這一段長達兩小時的路段可折騰小編們,山路迴轉,一彎又一彎,暈車難受啊~
▲攝影:黃玟臻 那一晚10:00熄燈,安頓好大小編輯後,我在帳篷內閱讀當日訊息,收到獵人老師的短訊,要大家隔天7:40坐車出發到溪谷,他要分享溪流的生態與現象。 我心裡想,剛剛才和我們一起迎新晚會的安大哥,體內可能還有幾個音符跳耀著,沒想回到家,可以冷靜地落下休止符,要為小事報加一堂課。從小觀察溪流,累積一定厚度的溪流知識的安大哥,私下打點好貨車,要為小事報上一堂溪流課。
2023小事報營隊第一天,由獵人帶路認識鄒族文化後,安孝明老師搖身一變,從講師變成大廚,一個人打點40人餐點,獵人皮帽頭飾恐怕得換成廚師帽。我在一旁跟著,頻頻問:「我能怎麼幫忙?」他專注料理菜餚,帥氣果斷地回應:「不用!」弱兵樣的我只好搶聽口令,搶做事,例如聽到「醬油」時就趕緊衝到廚房拿醬油。
暑假一開始,便到台南文正國小帶創作活動,前一天是彩繪小學椅活動(參看:「文正國小創作課:調出麻豆色、椅子命名組合詩」一文),這天則是要來尋找校園自然素材,做成木頭吊飾。
暑假前,收到小事報流域小學——文正國小的來信,詠翔主任邀請我們到學校為三~五年級混齡班的孩子們,規劃暑期活動,由於暑假亦是第五屆小事報籌備期,分身乏術恐無法主導整個暑假活動,所以以兩堂創作課獻給文正國小小朋友。
父母養兒十八載,孩子離開家,心中思念萬分。母親美玉姐曾跟我描述,當年大姐高中外宿時,內心十分思念又不捨;老哥當兵時,看著兒子房裡的物品,不禁悲從中來。她以過來人的心情,告訴我,當時的思念多麽儂,多麽厚,而現在有網路訊息、可以視訊,可以寫訊息,應該比較不會那麼念兒。 非也,即便網路可以加快速度得知孩子的現況,但沒有實體抱抱她們,仍是充滿著思念,網路視訊是扁平狀,擁抱才是立體的愛。
樹谷親子木工坊邁入第十一屆,試想2013年第一屆參與的小木工,或許都已經大學了,而後來幾屆學員有些也已為高中生、國中生,這群多年由樹谷與不孤單團隊帶出來的小朋友(一年一聚),漸漸地都長成穩重的模樣。今年最特別的是,就是許多舊生都回來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