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期望半年一回的停歇,暫時停擺纏身的工作,一家人相聚,灌注另一泉水,作為此週期飢渴的解除。旅行亦是充電,切勿倉促成行,設定主題作為旅途目標,以彌補平時少碰觸的人事物,如此,隱含默默蠢動的影響力道是我期望的原因。
三月春天走讀宜蘭南方澳及台北城,最後一天走在台北南海學園周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是主要目的。吃過建中附近美食「林家麵店」及「建中黑砂糖刨冰」後,整個下午在紀念館逛了三小時,加上前一天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四小時,我把雙腿與心靈操練得疲憊不堪⋯⋯,即便如此,也知這是該走的行程。
對一個不熟悉台北的南部人而言,當你告訴我「南海學園」時,是無法知道那在哪兒,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透過Google Map,我把游標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帶,地圖標示周邊有著台北植物園、郵政博物館、國語實小、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有頗具知名度的牯嶺街。
時令已近盛夏,我還惦記著三月初春,台北行的遊記未完成,那一趟五天的「南方澳/台北之旅」,包裹著親情糖衣、工作兩則與城鎮旅行。除了到南方澳找尋母親的故事外,我們還在台北走了兩個博物館,一是「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另一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半日遊北埔後,驅車遊走浪漫台三線,為的就是繼續完成「2023逐溪而行」的計畫,我得在西部再觀看兩條河才行! 礙於時間不足,無法像在東部一樣走近河床邊,近距離看溪,不過從高度望下看溪,又是個不同角度的觀看。首一是峨眉溪,幾個月前閒走台三線時(參閱「新竹北埔文旅行:藍鵲書房、龍瑛宗文學館、六木珈琲焙煎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一文),看見有人在峨眉溪上划筏,呈現了水墨畫裡的悠然閒逸,決定再看一眼峨眉溪。除...
在網路上閱讀到〈我們來開100家書店好不好:訪大稻埕郭怡美書店郭重興與趙偉仁〉這篇文章,讓一向愛逛獨立書店的我,記下這家店,期望哪天能造訪。寒假旅行到台北時,一家人到大稻埕,目的就是「郭怡美書店」。這家書店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使得初次拜訪的我們窩在書店裡好久好久。
「逐溪而行」環島旅行,從東部直線往北再向西,三天從台東到台北,走過幾條溪流邊,從鹿野溪、光復溪、萬里溪、壽豐溪、立霧溪、羅東溪到安農溪,從滾滾巨大落石到扁平石片;從藍綠清澈水色到不知來源的垃圾躺浮在河床;從鬼斧神工的自然神作到都市水道景觀,這是我這三天所見所感,女兒呢?掌握了打水漂的技巧,從第一條河撲通一聲落水到最後可以連發九下清跳水面,這也是旅行意外獲得的新技能。 穿越國道五號,繞道了西邊,來到...
去年十二月初,因為北上觀賞一齣舞作,得到與女兒相見的日子,更促成了為自己辦的慶生會。往北移動中,在北埔稍作停留,這是2015年女兒十歲去金廣福公館寫生後,相隔七年半再訪。一如過去印象,北埔老街是非常好逛、好買而令人心情亢奮的地方啊,這次更是發覺北埔地區文化多元豐富。清朝時,粵籍墾戶姜秀鑾入墾北埔,而使北埔地區粵民人數佔多數,引進美味的客家美食,而以鄉鎮的古蹟比例來說,北埔更是高比例,金廣福、天水堂...
高中三年級是未來進入大學的準備年,學測考試加上到各校面試,需要整整一年時間。今年四月帶女兒到北藝大獨招考試,五月則要帶yoyo兩日跑兩個學校面試,第一天搭乘高鐵到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第二天則到熟悉的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面試。依舊紀錄兩次的陪考,讓我們彼此都記得這件事,也讓未來同領域考生,看看左右姐妹在面試期遇到的事,而這樣東奔西跑的面試經驗,相信是許多高三生共同的回憶。
四月略寒,帶著兩個女兒獨自旅行,雖已過了三個月,仍想把這一次五日台北行記錄下來,我們搭乘台鐵列車到台北,目的是她們參加北藝大兩個學系(戲劇學系+電影學系)的獨招考試,這是睽別已久的母女三人行,是我與女兒共同的回憶。
知道「小羅賓的廚房」已經多年,Doch老師跟我提起,學生經營一家紅豆餅,領養了一隻德國犬,自己修建老屋當店面,他講得很生動,我聽了很心動,每回北上總希望能安插一段紅豆餅下午茶,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這次來去匆匆新竹演講,終於被我找到了好時機,返家南下前,一定要去看看學生,看看德國犬,當然,還要吃他們的戀戀紅豆餅。
幾個月前的寒假,計劃到台北旅行時,愛搜集經驗的zozo告訴我,她想要去爬一座小百岳,我並沒有計畫走自然之旅,實因這趟旅行有太多公務,也有許多展覽得去充電參觀,行李裡安插不了爬山的配備,但為了完成她的心願,多帶三雙鞋、一背包,多準備上山輕便裝也願意。在北上旅程的最後一天,全獻給了台北新店獅仔頭山。爬完山後,滿足感及疲憊感交叉融合,就這樣直接開車南下回家。
寒假到北部旅行,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逗留幾小時,看展總是十分投入的Doch,一直卡在展覽的最前頭,像個被釘住的釘子,完全無法移動的盯著資料看,我們母女三人卻已經大致參觀完展區,到底是我們太走馬看花?還是他太投入?!
寒假這趟中北部之遊,從霧峰林家接到台北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似乎是一條可探知的民主運動脈絡。日治時期林獻堂、蔣渭水、賴和、蔡培火等知識份子,團結推動台灣文化與政治觀念,1920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公司,1921年1月向日本政府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蔣渭水諷刺臺灣有「智識營養不良症」(可參考我另一篇文:【咖啡館】台北大稻埕「行冊」咖啡館:《台灣民報》(1923年創刊)總批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