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帶女兒去新竹新埔看柿子樹,看農家如何曬柿子,讓這營養價值高的柿子有不同的口感,以及延長保存的方法與其他用途。農家不僅做了柿餅、柿子冰棒、還用柿子汁液做植物染,這麼多用途,就是少了哎喲奶奶發明的「柿子蒂陀螺」。哎喲奶奶是誰呢?她是一個笑容滿面、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可愛奶奶,她和隔壁鄰居-吝嗇的阿松爺爺一比較,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啊!隔了一道牆,似乎彼此的天空都不一樣,一個寬廣開闊、一個狹閉內縮。
橋樑書是協助慣於閱讀圖畫繪本的學齡前孩子進入多字圖書的過渡書,這些書宛如是一座協助的橋,讓剛上小學的孩子慢慢練習拼音,挑戰自行閱讀一本書,所以這一類過渡書必定得帶有一些樂趣,才能讓小朋友充滿興趣而願意繼續讀下去。
維京出版社寄來一本繪本--《你有看到我的龍嗎?》,早上和zoyo吃早餐時,我們拿出來翻閱,乍看之下,它很像現今流行的著色本,一看才知這線條組合的單色繪本是一本尋找書結合數數書,一個小男孩尋找一條龍,一邊找一邊數,是一本挺有意思的書喔!
又看到痛心的新聞,幼兒園老師捏小孩、打小孩,集體虐童,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總是好沈重,有些大人真的好討厭,完全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小孩,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以大欺小的姿態讓人感到作噁。 半年前,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圖文書——《一年甲班34ㄏㄠˋ》,我將它刷入借閱卡,唸給了十一歲的女兒聽。當時因為被作者恩佐溫暖色調的圖畫所吸引,二話不說便把書帶回來欣賞。讀著讀著,才知道這不是一則溫馨...
我的姪子翔翔從小就是個安靜的孩子,他一直到很大的時候才開口說許多話,幼齡階段的他安靜時,常常一個人蹲坐在自己的遊戲區,那由幾塊黃色塑膠軟墊圍起來的車車集合區是他最愛的一個角落。他一個人安靜的觀察玩具車,趴在墊子上側看,東瞧瞧西瞧瞧,為的就是要看到小火車的輪子,他總是可以這樣安靜的看很久。我很喜歡那樣的他,即便大人們焦慮他語言發展可能遲緩,他還是安靜的做自己,那時的他腦子裡已經裝滿了許多故事,從車子...
▲這封面開黃花的樹是台灣欒樹 有一種沈靜的美,可能你曾相遇, 那是田野間吹來的風,和著一些土氣、一些草香味,深深呼吸,就能透過呼吸道潛入記憶中。 有一種清新的美,可能你曾相遇, 那是清晨有著鳥兒叫你請床,牠鳴叫著自己獨特的旋律與聲音,那是用來標示自己的記號,專屬於你的起床鬧鐘。 有一種享受的美,可能你曾相遇, 那是樹林當中,隨時會有驚喜出現,是動物,是植物,是你得尊重的環境所孕育而出的生態。
幾個月前,與「如何出版社」的欣儀熱絡的聯繫著,在我們之中有個穆希卡總統的故事不斷的傳遞著彼此的想法,欣儀希望我可以和十一歲的zozo、yoyo讀讀這本書,因為這原是一場烏拉圭總統的發表演說,要翻譯成適合孩童閱讀,需要一些柔軟親近的語調,也許是因為總統討論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所以當我在電腦螢幕前與zoyo聽這場演說、看這本書的原稿時,是需要我努力解說的。
「小氣」與「節省」是一線之隔,觀看這兩個詞彙的角度不一樣,也會讓人們對於一個人的形象大不同。就如手中這本書裡的喬瑟夫,他到底是不願多花錢購物,還是覺得東西真的還可以用?!我想,從他的笑容中,可以看到當他發現物品可以再一次運用時,喬瑟夫臉上的成就感告訴我們,找到物品的存在價值是他快樂的來源。
1997年我買了一本特價的書,為的是收集閱讀「大師名作坊」系列書,當時年輕的我,有開闊的心接受各式各樣的書籍,並樂於認識更多的作家,只要存一點錢,我都願意多買一本書。購買這本《種樹的男人》出發點是「收集」,這份「收集」與書中種樹的男人不一樣,他收集的是橡果子,是大樹,是一片茂盛的森林,而我卻僅是那一點點書架上的成就感。
一生中到底會學到多少字?寫過多少字?那天我寫了「抽絲剝繭」一詞,才驚覺這輩子第一次寫「繭」這個字,我完全無法組合部首與部件,這個字如此陌生,下筆非常困難,內心不由的對於「繭」字感到抱歉,這是一個我少接觸的字。
我很喜歡一個台灣阿美族創作型歌手查勞.巴西瓦里,他的同名專輯中,有一曲《老人書包》,這首歌柔和又憂傷,仔細看看阿美族語翻中的歌詞,大概是說有個老人家背著書包去上學,書包裡放著什麼呢?原來全都是小孩的便當。這首歌輕描淡寫,道出隔代教養的現況,不過,它卻讓我想起很多孩子面臨上學時,無法適應的分離焦懼,他們常常離不開身邊的家人。 這本《爸爸陪我玩》也輕描淡寫,說的正是孩子上幼稚園無法離開爸爸,在學校賴著...
五月,收到青林出版社的《大尖山的大冒險》這套書(前六本),開始了我和左右姐妹共讀尖鼠兒與小瓢蟲的冒險故事,幾月過後,慢慢讀的模式一直使故事尚未被唸完(後來又出版兩本,八本故事為最終完結),因為每一個章節都會帶來一段思考,這樣慢速的共讀及共同討論,讓我們一直滯留在尖鼠上尖山的志願當中,甚至平時的對話也融合了許多關於尖鼠的話題與笑話。
我在2013年幫閣林出版社寫這本書的推薦文,直到今年這本書才出版,收到這本書時,也和左右姐妹一起閱讀一回,兩姐妹直說:「太誇張了啦!」故事裡的動物,像是說八卦一般地傳遞不準確消息,讓原先只是小小受傷的河馬,好像變得慘不忍睹似的,這故事還挺有戲劇效果的呢!
還記得收到這本書時,與左右姐妹共讀時,不是小小孩的她們仍然好奇著等待故事發展,這隻綿羊到底要做什麼?他忙東忙西,東奔西跑,只為了一份禮物,禮物又是什麼呢?這故事發展到最後,會讓人感受到溫暖與用心。
高雄有許多圖書館,因為市政府積極投資知識閱讀,以「一年一館」作為目標。現階段最為風光的高雄總圖書館,參觀人潮仍然每天絡繹不絕,儼然成唯一個觀摩的地方。人一多,有時也不好閱讀,此時,若轉移到地方性圖書館,其實也不會太失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