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接觸繪本,發現許多繪本大都偏愛死亡主題,這似乎意味著成人擔心著孩童無法接受死亡這件事,但仔細想想,無法接受死亡的還包含大部分的成人。其實我也蠻怕「消失不見」的,也許是責任未了,內心還無法升級到放下一切、瀟灑離去。從孩童的角度想,無法接受死亡也是因為無法接受最愛的那個人真的消失不見了,他們和成人不同,不是責任未了,而是愛未了。
(這是我為我小麥田出版社的《瘋狂樹屋65層:驚奇時空歷險記》寫的推薦文)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小叮噹漫畫,常常和妹妹兩個人按著情節為故事配音。現在不叫「小叮噹」而是「多拉A夢」,不管是什麼名,許多創意的發想都可以從多拉A夢的肚子裡變出來,那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法寶,它滿足了人們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那是一種想變化、想脫離、想搗彈的欲望。
左右姊妹小學六年級時,因為已參加學校合唱團兩三年,兩人非常熱中合唱,對於這個社團也十分忠誠,那時我為她們找到這一本《再會吧!青春小鳥》,描述的是一所日本偏鄉的國中合唱團要參加比賽的故事,書中每個主角都各有自己的內心故事,像是父親拋棄自己離去,內心不肯原諒父親卻又渴望父愛的女孩;有個自閉症哥哥的男孩處在想照顧哥哥又想參加合唱團、找到自我,以及處在舊情傷當中走不出來的代課老師,這些小故事對於小學高年級...
死亡議題一直都是難以啟口的話題,比起與青春期的孩子談性教育更難以進入,那是因為有些成人自身都尚未具備冷靜面對生死分離的能力,成人若要直接與孩子談論此議題略顯沉重,透過繪本故事的陳述,可以以較柔和漸進的方式引導孩子慢慢進入情境,並對照自身經驗或對未來情境做心理準備,說者也可以在說故事當中自我安頓與學習。死亡議題繪本圖書很多,以下整理四本以分析如何面對分離、處理情緒的方式為主。
這是一本多麼體貼、溫柔的書!如對話語句的書名就足以安慰人心。它開門見山的告訴讀者,正視看待自己的情緒,無須隱藏,那背後到底是誰發出了如此體貼的話語?封面上祖孫兩人開心的撐傘,走在田埂上,暗示著一段祖孫情。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翻閱這本書,當第一頁雨中的車站與簡單幾句話映入眼簾,我就掉入自己與爺爺的回憶當中。 這一頁寫著: 你還是像從前那樣 一直在等, 到現在都還不知道 我已經走了。
這是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繪本,內容說的是一則真實的抗日故事。從前對女兒說歷史故事,總是透過口述告訴她們,這一次藉由繪本圖像作為介面,似乎更能引起她們的興趣,她們說:「如果是寫在課本裡的,很不想讀。如果是繪本故事的就比較想讀。」
【清晨之曲】雷光夏之《媽媽與我》2016.11.03 週四,送孩子上學日。 昨晚就開始想著早晨之曲,想與女兒分享什麼音樂。 我想起了雷光夏,那是十多年前就開始聆聽的聲音。我告訴喜歡嘗試自己做曲子、寫歌詞的女兒,雷光夏是創作型歌手,她的音樂與詞句幾乎都是自我創作的。我要女兒試著感覺這種輕柔、悠遠的聲音,以及背景音樂鋼琴的部分。 來就來一首《媽媽與我》吧!歌詞描述與媽媽交集的每個時刻,早晨的早餐時間,...
翻閱這本繪本,內心不由得有些偏心,女兒喜愛小熊,連帶著我也愛上了。這本書封面有個抱著士兵靴子的小熊,楚楚可憐的依賴著,眼神中透露著「信任」的幸福感。封底是一個小男孩抓著一隻玩偶小熊,這隻熊叫維尼,男孩的爸爸為他們寫下許多故事。原來,這是鼎鼎有名的維尼小熊,牠最初的故事,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關於一隻小熊在戰地的故事。
在我小時候的社會環境,對動物朋友並沒有給予十足的尊重與珍惜,遺棄是常有的事,我的父親曾經試圖遺棄一隻母犬,他非常有計畫性的騎著摩托車,將狗兒載到離家車程約20分鐘的遠處,然後就這樣將牠放下車,自己騎著摩托車回家。狗狗多年來一直在父親的養殖場當個稱職的看門狗,我不知爸爸當時為了什麼理由想丟掉這隻母犬?原以為這如此遠的距離,狗兒會就此離開,沒想到幾天後,牠竟然靠自己辨識的方法回到家裡,在我們驚呼狗的敏...
暑假期間,集中與zoyo共讀《聶魯達的信差》一書(也是我以前讀的書),這本書的主角是智利詩人聶魯達,他在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死於白血症。書中的年代約1970年代,正是智利社會黨贏得政權時期,此時,智利左派右翼一片混亂。若對應於台灣此時期,台灣正開始著手十大建設,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翻開繪本《貝拉的生氣天》的第一頁,穿著紅色衣服的貝拉躺在地上,雙手交叉在胸前,一副生氣極了的模樣,她的媽媽表情無奈,不知如何是好。我們對著這畫面笑笑著,因為我和孩子都知道,在她們兩歲時,yoyo也曾經這樣,為了想坐投幣式電動車,竟躺在百貨公司的地上打滾賴皮,那時,我們可一點都沒有妥協,從此在地上打滾這件事成了絕響,也成了日後我們拿來說往事回憶的題材之一。
左右姊妹的爺爺今年七十五,日治時期末期出生。和爺爺在一起時,我們可以聆聽到許多他兒時發生的故事,尤其是二戰後美軍駐台時期,常常有一些驚奇有趣的故事。喜愛歷史的我,只要一聽到公公要說童年往事時,都有一種要搬凳子、聽故事的濃厚興致散發著。
▲這書的封面有兩張zozo的畫,一張是4.4歲畫的機器人,另一是9.8歲時畫的大樓,這大樓還收錄在我《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一書中。 我的女兒今年升上國中,是一個購票需要買全票的「偽大人」,任何一個單位都把大於十二歲的人稱為大人,好像小學一畢業,沒有多久的適應期,這些曾經是小朋友的孩子們瞬間成了社會中被制訂的小大人。這群十幾歲中學生的大孩子們,身體的成長或許慢慢趨近成人體態,但他們的心理狀態勢必還未跟...
和孩子共讀《朋友》這本書前,我浪漫的醞釀一種友情至上的氣氛。拿起一本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晚年的遺作—《愛哭鬼小隼》,這是一本自傳式的童年散文故事。書裡最後收錄了一首谷川俊太郎在河合隼雄離世後寫的詩:「來⋯⋯致河合隼雄先生」。我告訴讀過這本書的女兒,谷川俊太郎和小隼是好朋友,很要好的朋友。當我唸完這首詩後,心裡酸酸苦苦的,難過的心情蕩漾著,尤其那一段: 不知不覺 我開始自問自答 在你新的故事裡 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