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一群大小朋友相約體驗種菱角,一堂紮實的課程讓我知道,菱角的生長及農民種植的操作時期。因為麻豆大地藝術季〈農計畫〉,而獲得採收菱角的機會,從「種」到「採收」,事隔幾年,再次學習到菱角栽種與收成的知 識。
十月的高雄相當熱鬧,各地展開的「2022台灣設計展」讓人有一種錯覺,好似整個高雄都在設計中,我刻意密集走訪多處展區,期待從這些策展規劃中,看到高雄的視野。
這肯定是一件浪漫的事!一直以為攝影師楊順發老師在高雄中鋼工作,應該是正港港都人,沒想到他是道道地地在曾文溪流域成長的台南善化人。
五月雨季,午後常來雨,地面溼滑,天氣中摻有潮濕的氣味。 週五參加南藝博班冠彰及嘉義「勇氣書房」籌劃的「竹材採集工作坊」,載著幾位想要多學一點、多看一點的大學生開往台南白河六重溪部落。
防疫三級警戒已過了半個月,這兩星期要建立的新規則、新生活法也應該都完善了。「松鼠的尾巴」也開幕半個月了,這是一個算是幸運又特別的展覽,特別的是,當我們在2021.05.19開幕後兩個小時,全國即宣佈各大博物館/藝文中心等得閉館,於是開幕即閉館,成了短程的展覽。幸運的是,我們有完成開幕儀式,而非處於行進中未達目的地,團隊們努力完成一個從零開始、佈展完備的展覽。
▲你猜得出中間那個組合字,是什麼意思嗎?是個自然景觀現象喔!(答案在文末) 一直思考著,要不要紀錄這一篇心情文章,身邊有一位南台灣重要藝術家前輩,於2019年病逝,那是Doch經常提起的李俊賢老師。由於只跟俊賢老師說過一次話,對他的認識幾乎是從他的離去才開始累積的,要紀錄這場活動,自己略顯不足。
這是一個充滿電鋸聲、貨車行駛動感頻率、葛藤泰山秀、越野車、獵寮實作、山棕葉穿過衣服好刺的一天。 為了五月一場「獵人帶路之松鼠的尾巴」展覽,今日麻豆大地藝術季/小事報成員來到嘉義茶山部落,與獵人老師巴蘇雅行動學習,一日採集,試做燻肉架、獵寮、狩獵掩體,我們邊做邊想、自然素材盡在眼前。
今早讀著《ACT》(NO.84),一邊讀一邊和孩子分享我們幾日前去過的地方是哪兒,我們用Google map看看走過的足跡,終明白那兩日坐在貨車上,崎嶇顛簸的路是通往何處,原來是曾文溪上游,叫做「伊斯基安娜」(iskiana)溪谷。
總是在臉書上看見龔卓軍老師與團隊成員深入部落,一回又一回,愈走愈深入,這次終於跟上行程,在嘉義達邦部落三天。回到家後,才深深感受到,為何上山會著迷?也才稍稍感受到《獵人帶路》中,那些高畫質攝影下的山林,為何使嗅覺產生不同反應,視覺功能迷幻將畫面暫停,我的腦內肯定過了篩,自動清除垃圾,把美好的都搶先保留。回想那些深深呼吸、遠目靜觀的三日生活,手竟想不出任何一個字,是腦子還賴在山中吧?!
1920年,佐藤春夫來台時,中學同學東熙市介紹森丑之助與佐藤春夫兩人認識,當時為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森丑之助,建議佐藤春夫遊走台灣山區,他是影響佐藤春夫對台灣觀建立的重要人士。 「H告訴我,丙牛先生是個親切無比又豪邁的人,務必要和他見個面,訂個交情。⋯⋯我們在陰霾蔽空、烏雲催雨的午后,訪森氏於博物館,散步於公園等處。」(摘自《殖民地之旅》之〈彼夏之記〉)
說來幸運!因為認識了台南藝術大學的吳盈君老師,讓我們有幸參觀號稱南藝大最神秘的研究所。為什麼說最神秘?因為即便是學生,若無人指引可能一時也無法得知古物所在哪裡?它就在一個最隱幽的森林深處,最靠近竹林的地方;另外,因為是古物維修,帶著古老物的精神,在恆溫系統的空間下想像發酵,覺得那裡充滿了神秘的力量啊!
這大概是繼風獅爺專題過後,我投入最多時間的主題。雖然我有絕佳的優勢,可以常常近距離與策展人龔卓軍老師見面,但要把這樣的一個民藝與當代藝術大展遷入親子界,的確很考驗我。我常思索要怎麼寫,才能吸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走入展場,要怎麼告訴孩子,這個展覽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想想,真不容易。我在文章中,除了著墨在龔老師想傳達的一些想法(這是在上課中偷偷筆記下來的),還盡可能多介紹展場中的作品,另外融入親...
半個月前,來自新加坡ITE的師生16人來到Doch的學校參訪,平時愛玩的我支援其中帶團外出的工作,這些出遊地點以藝術、文創為主,而且大都與台南藝術大學有關,我們找了幾個台南高雄相關藝術景點,算是與新加坡人分享南台灣的藝術空間。
台南四草有個非常著名的觀光景點,位在四草大眾廟邊的「紅樹林綠色隧道」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運河,這裡的紅樹林種類居全國之冠,來到此處可以搭著膠筏遊運河。四草是一片平坦的視野,往西望可看到海邊,另外還有許多魚塭。這次柴窯燒的地點就在四草,此地吹來的西南海風感覺特別親切,那就像是我家鄉紅毛港的風。
此時,天氣已透出秋風微涼的氣息,下筆紀錄五月風獅爺復育活動時,仍可以感受到那時的悶熱以及安平海風的吹拂。今年的風獅爺其實已經完全燒製完畢,而且正在展覽期間(展訊分享在文末),我回過頭想想這些跟隨側寫的日子,每一尊風獅爺都是在汗流浹背之下,用心捏塑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