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去了三次高雄哈瑪星鼓波路代天宮廟前,感覺像是彌補過去怎麼沒去的遺憾,我曾在西子灣大學工作了幾年,年輕學子總是跟我說,他們到代天宮廟前吃東西,那兒的美食多棒又多棒,但六年來我一次也沒去,因為下班就想回家,假日也不會特地回到鼓山區。而Doch曾在壽山國中任教過,有個學生自豪地告訴他,廟前最多人排隊的魚丸店就是他家,要老師一定要去吃,他也錯過了品嚐美食家庭的滋味,直到最近,我倆才踏進了鼓波街,在代天...
兩年前隨著葉石濤文學作品,有幾回「葉石濤文學走讀」,當時伴讀的是「白色之網」這套書。如今又因讀了《葉石濤集》,再次啟動走讀計畫,這回伴讀的是葉老創作於日治時期1943年的〈林君寄來的信〉一文。
來台南這麼十多年,終於在今年吃到了冬至包,在冬至儀式感的催化下,我感覺自己咬下菜包的那一刻,更接近台南了。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我就會忘記前一年的今天,我是怎麼過的。
旅行時如果能夠搭配在地農特產品或美食享用,那絕對可以為旅行加分;若是參與到一場文化活動,那更是一場滿分的旅行。走完六義山步道,下山後直接回到甲仙市中心,多次來到甲仙已經知道該吃什麼,該買什麼伴手禮。
想著,上一次爬山是何時?已是半年前與大學生一起去刣牛湖山,算來,日子也久!這半年我們去了歐洲一趟,以背包客之姿鍛鍊體能,但我卻不小心染上病毒,以致於氣喘後遺症找上我,為了確認自己是否解除後遺症,休養半年後,我選了較輕易上手的山林步道,測試身體的耐力。
整理照片時,翻到了幾張美食照,特別想來寫寫這兩家府城庶民美食,它們有個共同的特色:都有豬腳! 剛開始認識台南時,有機會住在台南市區,那時常常在城內逗留到晚間才回家,帶著已經上小學的女兒在府城散步吃飯,是我們那幾年常有的親子時光。在台南吃飯常有一種很親切的畫面,就是「一回吃兩回熟」,只要多吃幾次,老闆就和你成為好朋友,不管是小吃店、飲料店、麵包店、麵店、甜點店⋯⋯等,常常就多了好多美食好友。
2023年六月,我們與一群年輕人因大學課程而成立了「種書店」,之後一年來,一直有幾位很講義氣的店長,無償的協助我們,和我們一起為書店、為拔林努力。這一群第一代的店長群來自於南藝大的學生,義務性的幫忙值班、書寫店長文、活動支援,他們是:安子、杏子、壯子、芳子與毓子。
這是第三次來到刣牛湖山,後兩次來全都是為了Doch的「無支配課程」。 走在台南高雄分界的烏山山脈稜線上,視野遼闊可俯視兩縣市風景,這個觀測地理方位的絕佳地點是噍吧哖事件中,抗日志士的基地,是個易守難攻的藏身之地。
高雄左營離自家不遠,要往舊城去,常常是一個念頭就可以成行,那天,只是突然想吃左營大路上的「汾陽餛飩」,就驅車往二十分鐘路程的鳳山縣舊城去。
台灣說來不大也不小,但居住此島嶼的人,不敢狂言對任何都會鄉里都熟悉。「左鎮」這地名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是陌生的,但對南部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有著偏遠、惡地的粗略印象。非也,左鎮並非只是如此,它甚至在台灣歷史上有其重要性。
走【台九線】從台東南迴到屏東,此時看到的海已從太平洋變成台灣海峽,一路從西邊的雲林、苗栗到東邊的宜蘭、花蓮找驛站,現在又回到西半部,而且是南國的兩個車站:「枋山車站」、「鎮安車站」。
今年元旦爬山,走了一段烏山嶺水利古道,那是日治時期「官佃溪埤圳計畫」(嘉南大圳建造)中,八田與一與工作人員往返東西口探勘的路線,特地去走是因為有意讓Doch「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的學生一起來走,算是元旦爬山慣例,也算是行前場勘。開學過後,我們果真就帶著年輕人再走一次東西口水利古道。
龍年初三,選擇到高雄駁二特區看黃色小鴨,身為高雄人一定要為高雄宣傳。
我其實喜歡車站的氣氛,來到這裡,只有兩個目的:離去或是返回。離開熟悉的地方、離開短暫停留的地方、離開情感朦朧的地方、離開捨不得離去的地方;也或許是返回,回到熟識的家鄉、回到過去曾經有愛的地方、回到一個可能不想面對的地方。不管是離與返,都帶著起伏不定的心情,是孤寂一人,獨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