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太珍貴的植物寶典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十分佩服王瑞閔老師,四百多頁的書,圖文並茂,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種植物都是他親手耕耘,多年踏查、爬梳資料而來,這是他十幾年的經驗,而我根本無法一時消化,在畫滿重點線驚嘆之餘,把它收藏在自然生態的書櫃,然後標上「五顆星」。看了這本書後,你會驚覺原來台灣這些植物是這樣來的,你會對那些日治時期設立的熱帶植物園(例如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竹頭角熱帶樹木園)、農業試驗所有所好感,你也許會和我有一樣鼓滿衝動,恨不得飛奔到樹木現場,親眼看見他立在那兒,走過寒冬,走過孤獨,從南洋到台灣。
胖胖樹老師文筆很好(雖然他介紹自己患有作文恐慌症),我很喜歡他在作者序中寫的這一段話,非常有意境。
日治時期,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熱帶植物引種與試驗階段。數以百計的熱帶植物,至今仍藉著婆娑椰影,召喚日本帝國熱帶殖民的浪漫想像。而國共內戰戰敗後逃離來台的滇緬孤軍、排華事件下顛沛流離的緬甸華僑、南向政策中離鄉背井的新住民,東協國家數以萬計的移工,在台灣各地品嚐南洋味料理的當下,觸發各自的鄉愁。
只要你不小心翻到這本書的目錄,十九章節中,你一定會忍不住翻幾章來看,就像我,看見「我在西拉雅碰見阿凡達」、「媽媽的鄉愁-熱帶蔬果」、「雨林藝術家」⋯⋯等章節,就好想趕快閱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真的好謝謝胖胖樹老師整理出這一本寶典,以下我挑選幾段自己感興趣的文字,以及一些解決我多年疑惑的知識,在這裡與同樣對樹木、大自然感興趣的你共享。
・日本治理台灣期間,開始有系統地引進熱帶經濟植物,並進行可學行的栽培試驗。同時,也對台灣的野生植物進行全面調查,目的是為了開發更多資源供本帝國使用。當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先後設立兩大機構,進行熱帶植物研究,分別是「台北苗圃」與「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並且開始從日本東京的新宿御苑與小石川植物園,以及東南亞各國大量引進熱帶植物。
・大家都知道看巧克力是植物做的,是素食。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曉得,只溶你口不溶你手的「膠」是「蟲膠」,一種動物的遺骸,嚴格來說不算是素食。
膠蟲所分泌的蟲膠中大約有65%~80%是樹脂,5%~6%是蠟,0.6%~3%是色素,該色素就是優良的天然紅色染料。由於應用廣泛,膠蟲曾與蜜蜂、蠶並列世界三大養殖昆蟲。
・台灣位於亞熱帶,原本也是瘧疾的疫區。荷蘭人引進雞蛋花,栽種於水邊,希望落花掉入水中可以撲滅蚊子的幼蟲。
(selena注:前些日子,我媽栽種的雞蛋花掉入樹下的魚池,結果一缸魚死了近八成,我們家姪子翔翔一度以為有人下毒。緬梔原產於墨西哥,由西班牙人人引進亞洲,1645年再由荷蘭人引進台灣。)
・西拉雅族稱木棉花為Kabua,除了音譯作吉貝,也音譯作「茄拔」。台南善化就有茄拔里、茄拔國小,楠西區有茄拔路。用國語念,兩個詞的語音差很多。但是如果用台語來念,茄拔(ka-puat)跟吉貝(ka-pok)音就非常接近了。
(selena注:這解決了我們一直疑惑的問題,每次經過善化茄拔,總是想著這該怎麼唸?我說ㄐㄧㄚ拔,孩子卻說ㄑㄧㄝˊ拔,雖然路標寫了正確拼音,但一直不知為何意,這下搞懂了。)
・山竹只開雌花,不開雄花,這種繁殖方式,科學家稱為孤雌生殖。所謂孤雌生殖是說,不論是否有雄蕊與花粉,未授精卵都會發育,也都能著果。
二〇〇二年,台灣輸入植物產品檢疫規定修正,楊桃果實蠅、木瓜果實蠅等果實蠅疫區的許多水果禁止進口,山竹也被列入其中,以致台灣無法再品嚐到東南亞諸國的山竹。
(selena注:近來新聞才報導,農委會即將准許山竹再次進口,天呀!山竹的滋味是我媽開車到很遠的地方探望我,遞給我一袋山竹的暖心滋味。)
・(沙梨橄欖)印尼、馬來西亞人稱為kedondong,他們習慣打成果汁或是加入一種稱為囉喏的蔬菜沙拉中。
(selena注:這不就是我當時在檳城最愛喝的沙梨酸梅汁!)
・在動物之中也有不少的虹光現象,例如鳥類的羽毛、甲蟲的鞘翅、蝴蝶翅膀的鱗片等等。而植物中則幾乎都是出現在熱帶雨林內植物的葉片,還有極少數的果實和種子。科學家發現,藍色的果實,例如球果杜英、魔芋,是為了果實掉落森林後,便於大型鳥類蒐集或取食,以協助散播種子。
而矮小的草本植物葉子散發藍色光芒,主要是為了提供光合作用的效率。畢竟雨林底層太幽暗了,必須更有效率利用穿過雨林的陽光。
(selena注:林業試驗所分享,全台唯一一棵有藍色種子的印度唸珠樹在台北植物園。另,我每年秋天必撿的紫黃樹種子,其果實寶藍色,莫非也是虹光現象?)
・大葉桃花心木的換葉過程十分華麗⋯⋯換葉前,冬末初春之時,大葉桃花心木的種子會開始飄落,在葉子掉光、新葉未長完全之時達到巔峰。具翅膀的種子,落下過程猶如竹蜻蜓一般旋轉。
(selena注:這是我每年三月就期待的一個大自然舞台秀)
・豬籠草是食蟲性植物的代表,大約有一百五十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從海邊一直到中高海拔的雲霧林。
・一九六四年,《國家地理雜誌》有一篇關於豬籠草的專題文章,稱豬籠草為猴子杯。
・魔芋植株都長得一個類似的樣子,除了前述奇特的葉子,以及直接從地上冒出的佛焰花序,還有一個扁球形的地下塊莖——這是儲存養分的部位,人們就是利用這個部位來製作蒟蒻。
(selena注:我非常喜歡的生態日劇「我們的奇蹟」中,有一集談到蒟蒻,就有說明蒟蒻是用魔芋製作的。)
・台灣栽培鳳梨始於一六九四年,應該是往來菲律賓及台灣、福建、廣東的華人所引進。鳳梨的台語是「王梨」,諧音旺來,香港、澳門及中國則稱為波蘿。不過,王梨其實是黃梨的錯字。至今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以及客家人仍稱鳳梨為黃梨。
・蝴蝶蘭在野外其實是長在大樹上的「附生植物」。
(selena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公園裡,這麼多人刻意把蘭花吊在大樹上)
・熱帶雨林沒有顯著的四季變化,任何時間都適合開花結果,不同的樹種將開花結果的時間錯開,有助於降低彼此之間的競爭,如此便允許更多樹種同時存在熱帶雨林之中。繁殖是如此,生長同樣也是如此。雨林裡沒有任何一個物種會特別強勢,或是每年都長得特別好,而是大家輪流長得好。
(selena注:不知為何,讀這段時,覺得熱帶植物好哲學)
四百多頁的知識很多,真的十分建議台灣的自然老師們都去買一本,植物專家們也可以找來看看,內容十分精彩啊!
後記:以上橘色、藍色字,為書中文字。
書名:《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文:王瑞閔(胖胖樹)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18日
適讀年齡:12歲以上
延伸閱讀:
【2019再訪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檳城】Monkey cup豬籠草公園/Kopi Hutan熱帶雨林中的咖啡館
念庭院倒下的相思樹
小葉欖仁樹與蜜蜂群
Club Med珍拉汀灣:熱帶雨林的度假村
【做筆記】《花園的秘密語言》
【帶著爺爺去旅行】尚未復原的「台東森林公園」+紅藜的天下(13.6ys)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