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再訪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檳城】新文英碼頭、紅樹林保護區、布秧谷考古博物館
這是大馬旅行的第二天,我們在雙溪大年。
冰淇淋哥哥說要帶我們繞著北馬最高峰—日萊鋒山下一圈,他可客製化行程,知道我們對什麼感興趣,帶著我們到自然保護區及古蹟區,分別為馬莫河(Merbok River)紅樹林保護區,以及布秧谷考古博物館(Muzium Arkeologi Lembah Bujang )。
▲新文英碼頭,前方樹林都是紅樹林,zoyo 15ys。
▲簽個名到此一遊。
七月二十五日,二〇一九,Day 2
8:10就起床,出了門深深吸一口氣,轉過頭跟女兒說:「嗯,味道跟台灣不一樣。」左右女孩也說:「對對,不太一樣。」
今天我們是幸運的旅人,因為有親切又專業的朋友,專車帶著我們遊雙溪大年。首先,我們先到新文英(Semeling)碼頭的紅樹林保護區。
▲馬莫河紅樹林都好高大。
▲紅木大株到我們可以走在架高的步道上近距離欣賞。
紅樹林大都在河水與海水交界處,即淡鹹水混合之處,這裡生長的植物耐鹽、耐濕,由於大都淺灘,也會有豐富的魚蝦蟹生物,更因此引來許多的水鳥覓食棲息。台灣的紅樹林有四種:水筆仔、欖李、海茄苳及五梨跤,淡水河河口的紅樹林有水筆仔,台南四草紅樹林有欖李、海茄苳及五梨跤。而馬莫河的紅樹林高大,品種和台灣的不一樣,但我卻查不出來是什麼品種。
冰淇淋哥哥與美霞有愛護環境之觀,他們說:「說來諷刺!政府蓋紅樹林博物館,告訴大家要保護紅樹林,可是卻先砍掉大片紅樹林來蓋這個建築物。」他們的無奈全種在臉龐。
▲看見四腳蛇
我環看四周,大片的紅樹林,淺水灘有許多彈塗魚,甚至出現一條四腳蛇,如果在台灣,這是多麽珍貴的生態,可明顯的,這裡的遊客不多,感覺是疏於管理、宣傳不足。不然,搭遊艇遊馬莫河紅樹林區絕對是非常珍貴的經驗,就像是台南的四草綠色隧道。
▲炭窯裡面直立著紅木
在這裡有一座炭窯,走進去一看!大木頭直挺挺的並列,後來查詢資料,才知道大馬的炭業非常知名。美霞告訴我,馬來西亞還會用紅木(紅樹林的植物)來蓋房子,還說是頂級的木頭,因為耐濕。
▲中間那是?
淘氣的冰淇淋哥哥在我們看紅樹林入神的時候,認真的比著一棵造型詭異的樹,說是這裡特有的植物,我說:「不是吧?是『拖把』吧?」他笑著說,我肯定有在使用拖把才知道(我可是很會做家事的)。只是,為什麼拖把被插在水裡啊?真讓人一頭霧水。
▲由他處遺址區移至此處的陵廟(candi)
布秧谷考古博物館Muzium Arkeologi Lembah Bujang
來到布秧谷考古博物館之前,美霞他們不斷的告訴我們,日萊峰曾有個古文明存在,有明顯的碼頭、祭壇,這附近挖掘出土許多佛教文物。
就離紅樹林博物館沒多遠,就到了考古博物館。我們先苦後甘,先從戶外逛起,熱了昏了再進入室內展區。
上了小坡,處處可見石塊文物,摸不著是什麼東西?同時也看見許多從他處考古遺址區挖掘出來的陵廟/皇陵(印度稱為candi),應該就是佛教祭拜的祭台。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聯經出版)一書提到:
布秧河谷最早於一八四五年,由當時擔任威省殖民官員,同時也是一名業餘考古研究者的詹姆斯・羅所發現。⋯⋯他在一座森林內發現一個印度人徙殖區的殘跡,以及一座倒塌的印度廟宇。這個徙殖區是在日萊峰(Gunung Jerai)山腳下的一塊土地上⋯⋯。目前,這裡已經發掘約六十處古蹟遺址,陵廟(candi)和建築,但至今只修復了部分遺址。
古吉打的文化發源地是在吉打中部的馬莫河(Sungai Merbok)流域與慕達河流域(Sungai Muda)之間的平原地區。
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個約於西元4-5世紀的印度文明社會,考古學家於19世紀末開始研究,整整研究百年了。
進入博物館內,恰有學生來此地戶外教學,老師站在一個以日萊峰周邊地形的模型前,以學術馬來文為學生上課,這個模型清楚標示著山下經過的馬莫河,有著繁榮的交易景象,船隻進進出出。我們聽不懂老師說的,所以進入館內看看這些出土的文物,雖然不甚了解,但可以知道,這些文物發生的文明是相當進步的,周邊龐大的遺址仍在考古中,不知是否會改寫了整個東南亞的歷史?因為這文明似乎比伊斯蘭教更早傳入馬來群島,而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的馬來西亞,面對佛教/印度教古文明又會是什麼想法呢?
後記:
我在館外看見特殊的果子,紅紅的,整個果實簇生在一起,原來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油棕樹,這個紅紅的油棕果滿地都是,摸起來油油的,一下子就染紅了手。另,博物館館外風景很好,樹木茂盛,散散步,野餐一下,實在豪華等級的行程。
延伸資訊:
1.馬莫河紅樹林保護區相關訊息,Link!
2.Muzium Arkeologi Lembah Bujang,FB!Link!
【2019再訪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檳城】yoyo行前簡單報告(14.11ys)
【2019再訪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檳城】新文英碼頭、紅樹林保護區、布秧谷考古博物館(本篇)
更多此次旅行紀錄,Link!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