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裡的醍醐味》他生活的態度更勝於食譜的分享
第一次知道日本作家水上 勉(1919-2004)是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舌尖上的禪》(2022年上映),間接認識這位幼年在禪宗寺院修行,並於廚房「精進料理」,晚年則獨居於輕井澤山中小屋的作家,他屬昭和時代作家,作品得過無數文學獎,例如「直木賞」、「菊池寬賞」、「川端康成文學賞」⋯⋯等。
水上 勉出生的1919年是個什麼樣的時代?他出生於日本大正時代,出生前一年1918年日本正發生「米騷動」事件,後一年1920年日本文人佐藤春夫來台旅行近百日;而台灣正慢慢起步,「礁溪車站」、「暖暖車站」等鐵道運輸正成立;對照到歐洲,德國包浩斯學校成立了,德國作家赫曼·赫賽出版了經典名作《徬徨少年時》。
電影《舌尖上的禪》主角阿勉先生依「節氣」料理蔬果,《時光裡的醍醐味》書中的水上 勉則逐月書寫,他一人居住,栽種作物。依循節氣時序烹煮當季食材,生活作息、飲食節奏都非常的「接地氣」,去土裡挖、去小徑上採、去山中摘,從書中紀錄可讀出日本作物成熟時序都比台灣晚一兩個月,例如五月的筍、六月的梅、十一月的栗子都晚台灣作物成熟期兩個月。看水上 勉的文字是相當享受的,書中時而穿插《典座教訓》文字,「典座」在寺廟中是負責齋食的職位,典座在廚房裡有做事規則,嚴謹不浪費、重視每一個食材。從水上 勉先生的分享,亦能看出嚴格的生活態度是受到早期在寺廟的學習所影響。
書中也有分享水上 勉先生自己從小得知的風土料理。其中「六月之章」中的梅子醃漬料理,就是促成我閱讀此書的章節。去年四月在烏山山脈刣牛湖山段的梅園,採集了四月青梅(書中是六月,的確晚了台灣兩個月),我跟著網路教學,一步一步地醃製梅子,所以當我看到水上 勉先生寫著醃梅步驟,雖與我做法些許差異,但我知我們都在做當季的食材。
・得把收成的梅子洗乾淨,泡在水裡一整晚。和尚說,這是為了去除澀味,也比較容易去籽。泡在水中時,黃色會愈來愈深。瀝乾水分後,用布巾一顆一顆擦拭,根據梅子的分量,大約抓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鹽吧——不過我多半憑手感,也很難說出準確量——將鹽跟梅子輪流放進醃漬瓶中。緊緊蓋好蓋子,放四、五天後水位會上升,這就是寺院裡所說的白梅醋。(p.112)
・醃脆梅的方法是跟信州人學的,其實就是用砂糖醃青梅,有人也管它叫做甘露漬。挑選還保有硬度的青色梅子,一樣泡在水中四、五個小時去澀味。然後放在板子上,灑上鹽,用木板壓住同時滾動,種籽就會會壓出來。仔細瀝乾後,我會加入差不多份量的冰糖放進瓶子、蓋好瓶蓋。冰糖會融成液體,將這些汁液煮沸,撇去浮沫,趁汁液還燙時澆在梅子上,待冷卻之後放在陰涼處存放。(p.115)
以下為我抄書的部分:
・所謂「精進」,就是從一無所有的廚房裡擠出菜色。不同於現在,是走進店裡,樣樣都有的時代,凡事都得先給田裡的東西商量後才能決定。(p.015)
・不能浪費一草一葉,即使有了好材料,也不能妄生歡喜,不要因為有了牛奶就開心,不可因物而變心,不可因人而易言,我對這些訓誡更感興趣。說得一點也沒錯,土地裡長出來的一草一根,都有平等的價值。(p.039)
·「獻立」在日文中有「菜色」的含義,這兩個字實在很有意思。這個字的原意是「考量來客的喜好,為其獻上佳餚」。不過,一旦來到超市購物,比較像是向廠商上獻。因為我們常會被外觀吸引,不由自主伸出手買下食材,然後強迫客人享用。(p.048)
・附近的別墅區有座山谷,流過一條清淺小河。拖油瓶似跟在淺間山後頭的離山,龐然坐鎮在靠近舊輕井澤這一側,雨水匯聚於宛如銳利小刀在山間剜出的山谷中,盛夏時這裡的水清澈無比。再也沒有比穿上橡膠長靴去採水芹的日子更加開心的了。(p.070)
・當我們習慣了由他人烹煮、由他人提供的餐飲,似乎也與用心製作的時、內在重要的思想漸行漸遠。可笑的是,我們將年邁父母留在人口稀少的故鄉,自己卻在都市的巷弄中尋找所謂「老媽的味道」。(p.070)
・手工醃的梅乾中,充滿了自己用心竭力的歷史。⋯⋯人唯有透過親手製作,才能真正與自然的土壤同在。不管是一顆梅子或者是一串葡萄,無論西方人或東方人,都沒有什麼不同。(p.128)
・種子袋上大大寫著「某某蘿蔔的種子」,我每年在田裡種上幾種,但我的田裡卻從來都沒種出過與袋子上印的名稱和圖片一樣的樣子和味道。土壤很不可思議,會改變東西的性質,養育出我們的田地風格。當我種出奇怪的蘿蔔,我會品嘗,也向人介紹為「輕井澤蘿蔔」。(p.211)
台灣新北市淡水有一個「一滴水紀念館」,又稱「水上宅」,是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在1915年日本福井縣蓋的古民宅,由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未毀倒,主人將此古宅捐出。後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又將此宅捐給台灣,2004年拆解,2009年台灣組合,2011年開館。找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
同樣從日本移到台灣組合的,還有南投紙教堂:
南投密集尋點之旅: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紙教堂、日月潭(10.1ys)
書名:《時光裡的醍醐味》
文:水上勉
出版社:大樹林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初版二刷)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