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魯閣燕子口步道:立霧溪從山谷蜿蜒向東流
二〇一八年,帶著還是國中生的女兒,首次拜訪太魯閣,當時只在課本中看過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照片的左右女孩,只憑藉這張照片來想像。那一回,安排行走「砂卡礑步道」作為認識太魯閣的首站,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見立霧溪從山谷裡流出來,以及藍綠色的支流砂卡礑溪就足以感動我這西部海邊長大的人。
▲全長58.4公里的立霧溪
太魯閣國家公園網頁,介紹著立霧溪: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58.4公里,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東部的河川從海岸山脈入海洋,因為流經面積不若西部河川從中央山脈入海洋寬大,所以大約都落在五、六十公里長度,或許也是因為如此,這裡沖刷下來的岩石,高低落差大,岩石都尚未滾動磨平,就粒粒圓圓地向東流入海洋。
日治時期(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仿效日本內地舉行的「日本新八景」,而發起民眾票選「臺灣新八景」,雀屏中選的包含花蓮太魯閣峽谷,而這開啟了太魯閣的旅遊觀光。
▲燕子口有些路段人車共行。
經過四年再訪太魯閣,這回再往內走,選擇了熱門度高的「燕子口」作為認識太魯閣的第二站,巨岩峭壁及山谷下的立霧溪都是觀望的重點。最引人注意的是,對岸峭壁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洞,那可不是燕子洞,而是因為立霧溪夾帶河砂,不斷淘蝕岩壁而成的「壺穴」 ,另一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地下水從岩石縫隙湧出而形成的洞穴。
▲一個洞一個洞的壺穴(好像鬼鬼臉喔)
這裡還可觀察山谷下的岩石,有黃褐色的片麻岩及灰黑色的大理岩,這兩種岩石就在燕子口作為穿插交界。
▲兩種岩石交界,黃褐色的片麻岩及灰黑色的大理岩
一月三十日,二〇二三,Day 2
午後三點半抵達【台8線】入口,經過了砂卡礑步道,在安全帽發放處領了四頂安全帽(無需費用),然後一路往前找停車位。早知這段路停車不易,幸好在靳珩公園有看到可停的位置。建議如果單純走燕子口的話,由於前後時間只需1-2小時,可選擇大清早來或是黃昏時候來,這樣可避免車多難停車的窘境。
▲為什麼看起來笨笨的啊!
戴著這四頂安全帽,我們四個人看起來真像是呆呆無用的工人,有些遊客可能未知可領安全帽,還詢問我們要到哪兒領,其實一進入【台8線】,在燕子口入口前,就有明顯的「免費安全帽借用處」,安全帽應該有固定消毒,還蠻乾淨的喔!
燕子口步道輕鬆易走,有特別設立行人步行走道,不過也有些是人車共行,除了留意落石外,要特別注意左側來車,尤其在光線較暗的地方。
喜愛觀察鳥類的我,被未曾見過的鉛色水鶇吸引了,看著牠們柔軟的鳥尾上下擺動,飛快穿梭峽谷,讓我都來不及拍攝,只有錄下模模糊糊的影像,但牠成為我對太魯閣印象的影像之一。
我們一直低著頭看著立霧溪,這條看似溫柔卻是簡潔有力的溪流,水流如刀,迅速下切落差一千多公尺的峽谷,不管從哪兒角度看都美不勝收。於是,立霧溪就成了我心中最美的一條溪。
延伸資訊:
1.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景觀(台灣地景保育網)
2.回首立霧溪流域(臺灣國家公園)
更多「2023逐溪而行」旅記,Link!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