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公路開鑿的故事。《紋山》

這是一本我們看了又看,借了又借,討論多次、感動多次的繪本,女兒在不同年紀與我共讀李如青老師這一本書—《紋山 中橫的故事》,每隔一陣子讀,對故事中原住民朋友拔刀相助及對大地的愛愈來愈深刻。


暑假到花蓮旅行時,我們走在砂卡礑步道,這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而鑿的一條山壁,我臉湊進一點看!發現這裡堅硬的大理岩真的得用人工的方法一鑿一擊挖掘,可以想像整個中橫公路開鑿時,一定耗盡許多人力與時間。
在步道旁,立霧溪支流橫臥在山谷之間,景色優美難忘。那次回到西部,女兒在暑輔功課中,看見一題圈選台灣各地的溪流,「立霧溪」一眼就看見,不用多思考就能知道處在中橫的位置。

20180927-紋山2 拷貝

《紋山》要說的就是當年中橫開鑿,老榮民與原住民朋友共同參與築路工程,其發生的友誼故事。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立的標題:人,雕刻了山;山,雕刻了人。

故事從國共內戰後,1949年大批的軍人撤退來台,在基隆港上岸,家鄉已離他們好遠好遠。1956年軍人們投入中橫開鑿工作,他們用打過戰的身體,手持十字鎬,一鑽一鑿赤手建造這條中西橫貫公路。白天時,垂降在斷崖峭壁,用鐵鎚敲打小洞;夜間生火夜談,彼此聊起對家鄉的思念而互相慰藉。這段開路過程比打戰還艱辛,大自然猶如未知的敵人,何時淹沒了你都不知道。

20180927-紋山3 拷貝

故事主角「棒槌」也參與這工程,一開始有個原住民朋友「庫瑪」協助嚮導探路,因為棒槌也身強體壯,對庫瑪有些較勁的敵意。在築路過程中,庫瑪總是珍惜著大自然,像是保護因為砍樹而可能從鳥巢滾落的雛鳥、看見黑熊寶寶困在水流中,也不顧生命危險下到深谷解救小熊。面對築路工程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他無助的落淚:「巨木不見了、藍腹鷴飛走了、水鹿搬家了、黑熊消失了。」於是,庫瑪離開了工程隊。看到這,我想起在中橫旅行時,看見的幾個太魯閣族的朋友,他們世代住在這裡,我們這些觀光客好像成了無禮的闖入者。

20180927-紋山4 拷貝

軍人繼續開鑿,一次豪雨中,棒槌為了要將鐵架固定,斷裂的鐵條在他的手臂上畫出一條傷口,他就要被湍急的水淹沒了,此時,一雙大手突然出現的抓住他,是庫瑪!這鐵條也畫過他的手,出現了一條血痕,他們倆有一條共同串聯的血痕。就在此時,鐵架鬆脫,庫瑪淹沒在激流當中。

年老的棒槌無法忘卻庫瑪解救他的生命,每一年都到中橫走一趟,當年的故事歷歷在目,他站在燕子口,就如春天返回的燕子一樣,回到了這裡,懷念著當年。

20180927-紋山5 拷貝

後記:
我在李如青老師的YouTube平台,看見他訪問老榮民的影片,也在相關資料上,知道他為了創作這本繪本,移居花蓮五年,多次返回中橫的九曲洞、燕子口現場,長達四年完成這本書,他也是用畫筆耕耘了這條路。

書名:《紋山-中橫的故事
文:李如青、嚴淑女
圖:李如青(另有作品《拐杖狗》)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日期:2011年8月9日初版
適讀年齡:4-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己讀

延伸閱讀:
台灣各地旅遊繪本
《戴帽子的女孩》來看陳澄波的畫
友誼的真諦。《朋友》
每個人都有一段與樹的回憶。《樹的聲音》
屏東牡丹排灣族的故事。《佐諾的夏天》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因為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部影片,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童書,也是我目前看過最震撼人心、最感動的繪本,我總共翻閱了無數回,或許是因為自己有去過太魯閣的緣故,感受非常深,每看一次眼眶就跟著紅一次 ,最後我決定把這本書買下來,好好收藏著,和孩子一起分享這些開路英雄與中橫的故事。
    最後感謝作者,將這個故事寫下來,讓大家知道這些無名英雄的故事

    1. Dear 安鐿,謝謝您的留言,我也是在圖書館借閱過幾次《紋山》後,決定買下這本書,因為和孩子共讀過程中,每讀到庫瑪掉下山谷時,我們就難受的停下好幾秒,那一幕好似在傳達我們這些外來闖入者即便可惡,居住在這裡的原民與動物生物,也不會厭惡到見死不救,因為他們有愛護大地的起始之愛。我們都該謝謝謝李如青老師,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件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