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講堂NO.4】台中文華高中「藝術人的教育實踐」


▲終於來到傳說中的黑教室。

「行動講堂」在暑假辦理的第四場,是由學生妤甄真心推薦的老師。她說自己高中的美術老師是引領她走向藝術的啟蒙老師,多希望我們可以到台中文華高中去拜訪高老師,順便看看他那設計風格的美術教室。於是,我們一行人來到台中,參與的大都是台中學生,但有一個住在高雄的歐陽同學,竟然從高雄騎到台中,演講結束後,打算再騎到台北,真的是一路行動到底。


以下是第四場的紀錄,由Doch與妤甄心得紀錄:

時間:2017.08.21
地點:台中文華高中美術教室「傳說中黑教室」
講師:高嘉宏
參與人數:14人
紀錄:龔義昭、張妤甄

以下為義昭老師書寫:
因為辦了這個到處走的講堂,我們到處結交朋友,都是讓人重度感動的朋友。
台南新化台南關廟新竹關西,到台中西屯區,上一場次的餘韻尚未散去,下一講堂的震撼就充滿全心,如果我的大學時期也能如此直接在現場親眼目睹、親耳聆聽這些人的實踐歷程⋯⋯,應該會更早開啟眼界吧!
藝術教育發展一直是心中的疑惑,看著歐洲藝術教育從形式美感教育發展到媒體教育,從媒體教育又開展公民美學,而台灣還在討論美術班入學分數門檻問題,一直被傳統術科測驗綁架的課程看樣子再十年也不會變。更不要說「生活」了,更不要說「社區意識」了。


▲一開始高老師帶了一個擊掌遊戲,zoyo玩了之後,宣稱她們是史上最沒默契的雙胞胎,哈!

妤甄介紹的嘉宏老師到底在做什麼呢?
這天從台南出發,心裡還揣測素未謀面的嘉宏老師會如何安排講堂?直到走進文心路上的文華高中,在專科教室走廊看到迎面而來豎立在「黑教室」門口的電子海報,就知道接下來完全沒問題了。全黑劇場氛圍的美術教室,一邊吸引大家的目光,一邊嘉宏老師已經熟練地就定位,非常細心的節目一路沒有冷場,從個人的學習歷程,到美感教育實驗課程的分享,許多細節還來不及獻出,但我的腦袋已經在窺看中發脹了。

嘉宏是個敏銳的創作者,擅長版畫,我看到的就是他把這項專長在課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整套實驗課程中必須經歷現場觀察、視覺經驗的分化統整,接著進入創作過程,再把創作送入生活情境,整個過程還要與各科教師協同教學,這龐大又有效的教學是在一個普通高中裡面執行,我根本不想問累不累這種問題,因為他的眼神裡面沒有疑惑啊!

「黑教室」讓大家著迷不已,每一處都神奇,但其實都只是用心,這些筆筒啊、抹布啊、桌面啊、顏料罐啊、剪刀啊、呎啊⋯⋯一個一個都排成無言的視覺教材,笑說是強迫症,其實就是美感邏輯,就是感覺秩序。這不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身體化的教育嗎?學生在這樣的空間,動作的確會受到潛在影響吧!這個基地在這樣的高中,一定會自動傳播自己的訊息的。

20170821-筆-120170821-文華高中行動講堂17

這不是美術資優班,沒有傳統的石膏像,沒有為考試而設的刻板課程,我看到的是大家一起計畫在校慶開店的設計課,一起製作服裝的版印課,用植物花葉排列十二色相環的生動作業⋯⋯我看到的是路上觀察學、生活美學、做中學。我還看到在現場聆聽支持的公民科老師與教官。最後,在校門口閒聊時,我才知道妤甄是因為這樣的老師,拯救了她迷惘的高中生活,然後在MAD找到自己的將來。

中學的美術教育到底有沒有未來?在回程的路上討論著,我們只能期許這樣的老師會不斷得到支持,不斷擁有更多支援。我們需要這樣專心經營的隊友,一齊把整條藝術教育路線重整一番!
這是一個毫不藏私的分享者與實踐家。
……………………………………………………………….
教學助理妤甄也為我們記錄她的心得:

八月二十一,行動講堂來到了我的娘家–台中市立文華高中。
一個因緣際會,除了將行動講堂帶到了這個充滿我青春回憶的老地方,更要帶著我的兩位貴人,龔教授和Selena來認識一位在我心中非常重要的人,也是讓我現在能勇敢走在藝術這條路上的原因與目標
我的高中美術老師,高嘉宏

這趟回來,除了聽高老師介紹他的教學生涯與經歷之外,讓人更驚豔的是有別於一般美術教室普通的白牆黑板課桌椅還有堆放兩旁雜亂的工具櫃,這間鋪著木質地板的「黑教室」,充滿質感的黑色桌椅以及木質地板,整個教室空間寬敞而舒適,設備與收納也都經過高老師用心的安排,從許多細節看得出他的細膩與品味。美術教室對我而言一直都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高三那年我常常跑來這裡邊看老師上課邊準備考試,雖然與以往的面目不同,但在如此嶄新的樣貌之下,投射的情感卻一樣溫暖,夥伴們的讚嘆也讓我很慶幸自己是這裡的一份子。

藝術教育在台灣以升學導向為主的體制下常常淪落為學科的犧牲品,高老師由自身做起決定帶給學生們不一樣的美術課,在教育制度的推行之下,美感教育從生活的各大面向做為出發,讓學生從身邊的環境開始觀察,去探究歷史脈絡以及景象的變化,更聯合了社會科老師一起規畫出完整的課程設計,不再只是上對下的教學,而是讓學生自發性的思考與討論,結合扎實的美學的概念,培養對環境觀察的感知與敏銳度,讓教與學不再對立。

當初很有幸也參加了部分的課程,從烤餅乾認識色彩,到自己印花布製作衣服,豐富而有趣的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對於視覺領域的興趣。

我常在想,也許美感教育就像在學生心中植下了很重要的種子,也許哪天會在重要的時候萌芽,也許會有更多人發現自己對藝術的喜愛,那就會有更多人願意走上藝術這條路,就像那時候的我一樣,正是期望未來的自己也能為別人栽下這顆種子,所以我來到了藝術大學。

在高老師身上,總能看見他的熱忱還有光芒,不論是高中時代,亦或是現在,看到了越來越多學校和老師也同樣努力的在為這塊美麗的土壤耕耘著藝術能量,這份感動也是我的初衷,每當我回到這裡,所有的迷惘便都有了依循,


“彼此是海,而這裡是岸”

延伸閱讀:
【行動講堂NO.3】關西老街:從藝術開始,營造老街
【行動講堂NO.2】台南關廟:纖維工藝與鳳梨產業
【行動講堂NO.1】台南新化:以老屋活化作為凝聚地方認同感的開始
回應給你,無助的老師
【咖啡館】台中「拾年咖啡」:有超棒的包廂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