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巧妙的機緣,日前寫訊息邀請茶山獵人巴蘇雅,作為小事報暑假營隊的講師時,我順口問了巴蘇雅,最近有沒有缺人手?沒想到他說:「有耶,我正需要有人幫忙採五節芒。」就這樣,我為Doch的無支配課程找到一門課,讓這些學生進入茶山部落,而這也是三年以來,無支配的學生進入部落,是多麽幸運的事啊!
二〇一六那一年四月,我寫著鄰居岑種的南洋櫻。 盛開的南洋櫻 2016.04.13 後院的南洋櫻是個溫柔的使者, 粉潤的花苞吸引著許多生物前來共襄盛舉, 蜂兒、蝶兒、斑鳩、小麻雀, 一窩蜂的聚在一起, 還有遠遠的,拿著相機看著牠們的局外人。
西瓜紀錄又到了後半段階段,相較於去年紀錄,今年西瓜成長似乎受到十一月冬颱又下雨影響,時程晚了兩週。三月初開始「留瓜」,但去年卻是二月底就進行。
一月「清法戰爭」遺址旅行,零零散散地書寫,第一日走淡水,對照1884年10月2日,法軍攻打淡水。第二日早上走暖暖,對照1884年11月7日,暖暖戰役爆發。下午走基隆,這也對照了1884年8月5日法軍攻打基隆事件。我們走了「二沙灣砲台」、「法軍公墓」,以及一座奇特的廟:將軍廟,它同時立有清軍與法軍兩邊將領的神像,也就是說,將軍廟同時祭拜了李鴻章與孤拔。
寒冬二月去了七股兩回,我帶著小相機前去捕捉候鳥的身影,鷗科鳥兒飛來飛去不好拍;鴴科、鷸科、雁鴨在遠處的塭仔,一小丁點難以判斷,我幾乎是用「猛按快門」來拉高拍到清楚照片的機率。接著,再試圖放大瞧瞧牠們是什麼鳥。小相機可以拍到什麼鳥呢?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多,可見寒冬中,許多從遠方來的候鳥,都不惜千里選上了台灣這個第二故鄉。
楊宏裕老師為《大臺南的地形》、《灣裡溪探蹤 :曾文溪下游走讀筆記》、《溪說臺南: 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曾文溪流域綜論》等書作者,他對台南地區的地形、曾文溪流域、嘉南大圳都深入研究。
冬末兩回遊玩七股龍山村,搭著船漂漂蕩蕩遊潟湖,下七股沙洲踏細沙,漁人老師蔡大哥一路生態解說,回程還烤鮮蚵,可惜我吃得愉快就忘了拍照,烤蚵是包含在遊船的行程裡,此篇就單獨書寫搭船遊潟湖的紀錄。
沒忘記持續認識各地驛站,去年「2024環島驛站之旅」特地拜訪了台灣十個車站,之後又在歐洲大陸走進幾個火車站,這個「鐵道/老車站」系列是一個隨時可以添加的行程,每到一個鄉鎮城市,就能尋找就近的車站,從這個點到另一個點,透過交通連結的線,把鄉鎮串連成網,也把人引進引出。
〈剝蚵聲〉 沿海沙洲小漁村,成堆蚵殼造地景,積堆一座小山丘,白灰中混有亮彩光,是孔雀蛤發亮著。 「叩叩叩」扁刀剝開殼,蚵仔在裡頭,剝蚵刀與俐落阿嬤合作無間,演奏一曲節奏鮮明舞曲。
▲這些都是要拔除的 隔了一個月來西瓜田,它們又不一樣了,上次是年前「轉芯」作業,葉子約莫長到七~十葉,藤長約50公分,又一個月長得如何呢?小瓜瓜都出來了啊~藤也長到瓜畦2/3處了。
知道要來暖暖金山寺步道,是讀到「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的紀錄,才知道這裡有清法戰爭的戰壕遺址,我想來走這一段步道,看看當時清軍的壕溝,也試著想像基隆河那端有法軍,兩軍雙雙對峙。原只是走歷史,沒想到卻意外發現金山寺步道至暖壽山,再下切到暖暖火車站,這一段有竹葉飄然落下的山徑是如此清幽,讓人忍不住想多待一些時間。
Doch開設的「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以踏查曾文溪流域為主內容,爬山則是必走的行程,修課學生都得上山,鍛鍊身體、培養耐力,雙腳走上山林教室,這兩年來,數十位學生和我們走在烏山山脈的山脊上。
七股潟湖是個平靜的海面,相較於外海較為平順小浪,這樣的海域常常有著養蚵人家,搭著蚵棚、掛著蚵串養蚵,說是「養」蚵,其實這些蚵苗都是野生的,自己來附著在蚵殼上。
因為小事報工作之故,我得開始慢慢認識台南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的七股區,一連幾回出遊,記下慢遊深踏的紀錄。
寒假期間,去了西瓜田一趟,距離上次大學生們種下西瓜苗,已接近一個月,我想來看看這些苗長得如何?我站在曾文溪河堤上,看向遠方,陳大哥在寮仔前忙著裝物品,更遠的地方有千歲團阿嬤,偶而有台鐵列車經過作為背景;另一頭遠方則是柏豪駕著灑水車在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