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一群大小朋友相約體驗種菱角,一堂紮實的課程讓我知道,菱角的生長及農民種植的操作時期。因為麻豆大地藝術季〈農計畫〉,而獲得採收菱角的機會,從「種」到「採收」,事隔幾年,再次學習到菱角栽種與收成的知 識。
我為什麼要寫作?⋯⋯年輕時寫作,的確是為了興趣,為了發洩心裡的憂愁和鬱結⋯⋯。然後到了晚年,我卻覺得寫作是上天降下的懲罰,是一種天譴,無可逃避的苦役。 摘自《葉石濤全集7》之〈我為什麼要寫作〉
一星期前才從台北探望女兒回來,一星期後女孩們想念自己的家了,想念安穩淺香的床,想念南部熱情的好天氣及無濕氣狀態。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B區的拔林展區作品,這展區有個特別的氣氛,就是展場內有個神明桌,是賴氏子孫祭拜祖先的地方,藝術與居民日常相融,非常特別。
臺灣文學館、孔廟、武德殿這一帶是台南府城觀光蛋黃區,常有步行的遊客穿梭各館之間,這附近有一棟「臺南山林事務所」,約創建於1925~1945年之間,為台南市定古蹟。此建築目前作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之用,前後幾年來訪,參觀過兩次不同的室內展設。若「臺南山林事務所」是1925年創建,就會恰好符合現為「葉石濤紀念館」,因為葉老就是出生於1925年啊。
幾年前,只要有北部工作邀請,我們總是婉拒邀約,因為就如司機的我們得準時接送孩子上下學,無法離身到北部去。如今,兩個女兒都往台北就讀大學,我們反向操作,歡迎北部邀請,只要有機會順道到台北探望女兒,什麼都願意。這一次,因為北藝大關渡美術館邀請Doch的一場座談,讓我賺到兩天一夜的親子時光。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C區的大隆田園區作品。 此區有個最佳觀賞時間,就在白日將近、天色漸暗之時,這樣可以同時看見自然光下的《療癒系列2》及需要黑暗中觀看的《沈水流光》,而攝影作品日夜皆可觀看(有打燈)。建議參觀者可在下午五...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從2022.10.15一直到2023.01.29,約有100天展期。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希望我可以好好地介紹這些驚人作品,之所以稱之為驚人作品,也是因為這計畫歷經三年籌劃,整組團隊上山下海,與曾文溪交陪做朋友,無數次的對話交集與籌備活動,是相當浩大厚實的藝術季。
七月盛夏,來到南投草屯,走訪「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後,離黃昏赴約台中老友的時間尚有兩個小時,足以喝一杯咖啡。每到一個城市鄉鎮,我總是透過當地的書香、咖啡香,記住屬於它的味道。出發前,我早在網路上,找到了草屯的「無限咖啡館」,從建物外表就能呼應這城市是工藝之城,重視多材質的運用,而且設計風格獨樹一格,外表以幾何圖形簡潔呈現。
▲上大學後,第一封家書 媽媽,你們都沒有收到信嗎? 我似乎可以想像她的樣子:嘟著嘴,疑惑地發問。
十月的高雄相當熱鬧,各地展開的「2022台灣設計展」讓人有一種錯覺,好似整個高雄都在設計中,我刻意密集走訪多處展區,期待從這些策展規劃中,看到高雄的視野。
九月末,正秋高氣爽舒服天,臺灣設計節在高雄一一上場。一早,到中都附近的「噪山」藝術展場看展後,主人告訴我們,不遠處的中都磚窯場有攝影展,我們接續前往,才發現原來這也是設計展的展區之一。
認清友誼需要緣分,是交友的哲學,但這不是一個小朋友可以承受的。這本書的作者讓主角在書中成熟長大,看清「不是每一段友誼都能長存」,這是這本書最有魔力的地方。
十多年沒到南投的「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多年前經過這裡時,兩個小女娃在身邊黏著,無法抽出身仔細看展覽,只是陪著她們在戶外玩耍。今年七月暑假再訪時,整個園區有多館舍(包含工藝文化館、工藝設計館、工藝資訊館、生活工藝館、地方工藝館⋯⋯等),一時不知該從何下手,於是,把車停下來後,從停車場最近的館舍開始,目的在於觀賞台灣工藝發展與各地作品,不管從何開始都可以。
這是幾個月前書寫在「2022Mattauwa大地藝術季」發行的《曾文溪一百個故事》的一則故事。 「2022Mattauwa大地藝術季」正在收集發生在曾文溪流域的故事,若您也是居住在此流域,也歡迎您分享故事,讓更多朋友知道。(邀稿網址附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