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錄】流域如何成為學校——關於「小計畫」中的《小事報》(《ACT藝術觀點》)

此篇紀錄我在《ACT藝術觀點》(No.92,2023.01)的一篇文章,這一期刊登了「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九大計畫,各策展人的策展論述。我負責書寫「小計畫」,原想把此工作丟給Doch書寫,但看著他忙碌著課程,便自告奮勇攬下介紹小事報的此篇文章。

節選前後文記錄在此(全文字數過多),還要感謝ACT團隊(尤其是這期主編黃文中/黃玟臻,也是我們報衝小組),把這篇文章排版成小事報報紙的版型,讓這一屆因為經費不足沒有出版報紙,而意外地像是出版了。謝謝文中,我們一起走過小事報的每段過程,謝謝親愛的丸子,打頭陣為小事報奠下良好基礎。

20230113-小事報1拷貝

曾以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自我介紹〉(田原 譯)這首詩,與《小事報》學員玩起自我介紹的遊戲,詩是這樣寫的(摘選部分):

我是一位矮個子的禿老頭

在半個多世紀之間

與名詞、動詞、助詞、形容詞和問號等

一起磨練語言生活到了今天

說起來我還是喜歡沈默

在小詩創作課中,我要小朋友填入關於自己的訊息,作為同梯學員間初識的想像,例如嘉義縣中興國小的陳蓁蓁同學,她這樣寫著:

我是一位朗讀很厲害的學生

在四年級到六年級之間

與在大家面前朗讀、有節慶時朗讀文章等

一起磨練咬字清楚到了今天

說起來我還是喜歡念在心裡面

那麼,《小事報》會如何介紹自己呢?

若以《小事報》的角度填入新詞,或許就是這樣:

我是一位使力過勁的小計畫

在一千多個日子之間

與曾文溪各族群、山林溪流、地質文化層、稻田農地和海岸沙丘等

一起攜手踏查到了今天

說起來我還是堅持有些時候要靜靜地書寫報紙

20230113-小事報跨1拷貝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開展過後,總是窩在「小計畫」展間與來來往往的參觀者互動說明,在一次又一次的導覽中,我慢慢感覺到,自從第二屆「小事報」營隊活動開辦以來,似乎就是一個麻豆大地藝術季的微型行動,或許也可稱之為探訪曾文溪流域的前導活動。事實上,不僅藝術季中的策展團隊與藝術家,至少超過十位都直接參與了歷屆營隊,同時營隊幾年來的活動場景也幾乎囊括了如今九大計畫涉及的每一個地理場域。

就其性質而言,做為Mattauw大地藝術季九大計畫之一的「小計畫」,其所生產的《小事報》就是一個動態的「教育線上」,一個以「現場教育」為核心精神的計畫。從二〇一九年四月成立至今,共辦理過四屆暑期營隊,跟隨著「藝文札根計畫」的宗旨,聘請各領域專家及藝術家與小朋友互動。「教育線上」的學習模式是踏查探索、遊歷家鄉,漸而刺激「小編」們(「小事報」稱學員為「小編」)前進與反思。藝術家的創作活力、活躍的雙眼與雙手,鼓勵著小編們多看多聽多動手,在藝術家、教育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獵人老師、農育家的帶領下,這些年約十一歲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們,在多容量、高厚度的知識注入腦力水庫後,或許一時無法消耗、似懂非懂,但我們期待在沈澱過後,這群與我們一起踏出教室,與我們一起遊歷曾文溪全流域的小編們,能有所思,有所悟,用自己嶄新的眼光觀看家鄉、重新看世界!

20230113-小事報跨2拷貝

(中略)

20230113-小事報跨1拷貝

回首這四年的「小事報」,實際上生產出許多小編的作品:共計十四刊實體報紙刊物、五刊黑板報、小詩創作五十首,三分鐘短片六段。換個角度來看,這是整個大地藝術季當中,最年輕的創作者群。

回憶起,大地藝術季開展前,佈展工作進行中,就讀麻豆國小的一位小編就興沖沖地帶著媽媽,來到我們尚未完備的展間,指指點點地分享著意味猶存的經驗。還有在藝術季開展後,各屆小編陸續回來觀展,其中包含第一屆已經在國中就讀的兩位學姊,觀看著團隊為她們保留下來的各種圖文影像,久久不離去。我想,是不是可以有把握地說,也許對這些小編而言,這些營隊課程經驗不僅是他們童年深刻的回憶,不僅是偶然情誼的懷念;我會想說,「小事報」讓他們有了更特別的聯繫,這就是大家都屬於同一個流域的居民,同一個大地教室的學生。

20230113-小事報8拷貝

延伸資訊:

1.小事報,FB

2.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爺展區:小計畫展間 

 

延伸閱讀:

海口男孩:他的社群帳號,是媽媽 

小事報「小事一樁」(NO.010、011):曾文溪那一個神秘車站 

【文章收錄】《童遊彰化 玩出大能力》:「老屋活化 農業、生態的文創基地-成功旅社」 

【文章收錄】〈左營蓮池潭〉從一幅畫變成一則故事(國美館《國美藝誌》,2018.09) 

【文章收錄】從遊戲中培養孩子創造力(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2017.08)

【讀些。寫生】《流域治理,萬物身世: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