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基隆「二沙灣砲台」、「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慈恩祠/愛國將軍廟

一月「清法戰爭」遺址旅行,零零散散地書寫,第一日走淡水,對照1884年10月2日,法軍攻打淡水。第二日早上走暖暖,對照1884年11月7日,暖暖戰役爆發。下午走基隆,這也對照了1884年8月5日法軍攻打基隆事件。我們走了「二沙灣砲台」、「法軍公墓」,以及一座奇特的廟:將軍廟,它同時立有清軍與法軍兩邊將領的神像,也就是說,將軍廟同時祭拜了李鴻章與孤拔。

(這一段說明,每寫一篇文章就再次複製文字)

清法戰爭發生在台澎戰區的時間,從1884年8月5日法軍攻打基隆開始,1884年10月2日,法軍攻打淡水,清軍在短時間內擊敗法軍,10月4日,獅球嶺被法軍攻下,11月7日暖暖之役爆發,1885年法軍調來外籍兵團,霧峰林家所率領的棟軍擋下法軍,同年6月11日,孤拔死於澎湖。


▲從二沙灣砲台可看見基隆港

1884年發生的清法戰爭,法軍攻打基隆,主要是因為想取得基隆的煤炭,好讓法艦有足夠的動能繼續北攻。

在《法蘭西侵臺記  從霍亂到封鎖》一書中提到:

煤礦港口基隆,在島的東北方,距淡水30英里。其間以一稱之為地道的谷地相連。我們知道,這兩個港口在對中國最後的戰役中,在質押政策開始的時候是我們選來做為目標的。我們估計,佔領福爾摩沙北部,總共可供獻大約300萬的年度收入。

法軍估算著基隆煤礦帶來的福利,於是在1884年8月5日上午攻打基隆,「大沙灣砲臺」、「二沙灣砲臺」,「二沙灣砲臺」被炸毀,現今的「海門天險」是戰後在原基地重修。

而在《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一書中,茶商陶德記錄著基隆被砲擊的狀況:

1884年8月27日 

清軍已連續多日在基隆加強戰備,他們在俯視碼頭的港灣東側山丘構築地面工事、挖掘塹壕。法艦對這些顯眼的目標開火前,曾口頭邀請當地海關、洋行人員先到拜逸號避鋒頭。(p.017)

1884年8月30日

今日基隆戰火再起,雙方損失不大。守軍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p.018)

1884年9月1日

今日淡水、大稻埕皆平靜無事。基隆方面傳來法軍連續砲轟港邊山丘守軍,效果不大。有說二十名守卒被殺,有說只有一名被炸死。(p.018)

一月二十四日,二〇二五,Day 2

早上去暖暖金山寺步道,尋找清法戰爭戰壕遺址,下午沿著壽山路到「二沙灣砲台」,下午三點過後溫度下降,在山頭寒風刺骨。不過很幸運的是,午後三、四點是鳥類覓食的時段,幸運地看到了三、四隻藍鵲,上一次看到是在北藝大

二沙灣砲台(二沙灣礮臺/海門天險)

沿著山路上來,才發現這裡可能是許多人小小爬山運動的地方。一進來,就有阿伯對我說:「大砲在那裡面。」阿伯指的是清領時期,透過怡和洋行購買的三門新式阿姆斯脫朗後膛砲,這在台南億載金城早就有配備阿姆斯壯大砲的砲臺,早幾年的1876年,就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完成的全臺第一座西式砲臺。

二沙灣砲台為國定古蹟,有一說明牌寫著:

二沙灣砲台的歷史可回溯到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期間。⋯⋯清法戰爭時 。法國艦隊浩蕩壓境,砲台遭法軍艦砲破壞。法軍登陸,欲由此進逼台北府。清法戰爭一役,突顯了基隆海防與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台灣建省後。巡撫劉銘傅聘請德國技師鮑恩士規劃設計西式砲台,其中就包括了二沙灣砲台。

舊沙灣砲台設置在海濱,火力弱,射程近 ,新的二沙灣砲台移往山坡高處,1886年開始興建,陸續配置透過怡和洋行購買的三門新式阿姆斯脫朗後膛砲(6吋二門,8吋一門),到1889年全部完工。

從說明台可知,清法戰爭期間,二沙灣砲台被法軍破壞了,戰爭過後才開始改建。難怪陶德紀錄此事略帶嘲諷。

1884年8月11日 淡水

清廷加緊趕建基隆港東北角入口的一座新砲台,這座砲台已建了數年,裏面安裝德製新式克魯伯大砲(krupp guns),雖然砲台外露、目標明顯,有致命的缺點,但在守軍大官眼中,卻是固若金湯、雄據海門的堡壘,足以嚇退外國蠻子的侵犯,擊沈任何敵艦。

摘自:《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法軍公墓)

基隆果然是雨都,下午四點下起了雨,我正往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法軍公墓)去,撐著傘,濕漉漉的狀態真不方便。想起暑假去巴黎,也去逛公墓,「蒙帕納斯墓園」有許多文人(沙特、西蒙波娃、波特萊爾等)長眠於此,他們的墓園受到很好的照料。

20250124-清法戰爭紀念園區1

基隆的「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內有好多紀念碑,全都集合在一起,用以紀念因戰爭罹難的外國軍人。這裡共有紀念碑六座,墓塚四門,分三個時期建造:

1.清領時期:1885年法軍於大沙灣所興建之墓碑。

清法戰爭結束後,法軍興建的墓碑原有四百多座,1895年乙未戰爭時,被乙未義勇軍破壞,現存的只有四座。現在的確只看到四座頗具年紀感的墓碑,在一個角落安靜著。

20250124-清法戰爭紀念園區2


▲1885年法軍於大沙灣所興建之墓碑。

2.日治時期:1909年日本政府接受法國委建,1929年法國政府派員參加移管儀式時所建。

20250124-清法戰爭紀念園區5拷貝

1909年的「法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包含一個立柱狀紀念碑,及一個地上型的記銘碑,石碑上寫著:

在基隆捐軀的法國海軍軍官與士兵在此長眠 (1884-1885)。

這是1909年所建。


▲1909年所建。

而1929年移管時建立的紀念碑,介紹牌上特別寫著: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希望把公墓的管理與交涉,移交給臺灣總督府,不需再由外務省與法國駐日大使館出面,1928年(昭和3年)12月28日法國極東艦隊司令官與駐日大使,共同搭乘船艦前來基隆,30日與臺灣總督川村竹治一起舉行移管儀式,儀式規模相當盛大,由法國駐日大使都親臨主持,此紀念碑推測可能就是專為這次儀式所立。


▲1928年所建,下方大約30公分階梯已被覆蓋。

這座紀念碑碑體下方的基座已被覆蓋約30公分,看不到原來的階梯。

3.戰後:1954年,法國政府由澎湖遷建之墓塚,並立遷移記事碑。

包含兩座法國海軍事務長戴爾與陸戰陔中尉若漢德,他們原葬於澎湖,1954年3月27日遷葬於此。

20250124-清法戰爭紀念園區14

整理完這些紀念碑及墓塚,不免想起法國軍官薩勒所說:

他以一種嘲諷又悲憤的說法,闡釋作為一名法軍對於這幾個月戰事的反思。他認為,法國這「偉大又文明」的國家,留給基隆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插滿十字架的墓園,二是被迫殆盡的市區。(p.120)

另書中《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寫著:

孤拔死後遺體運回法國,安葬於故鄉阿貝比拉港(Abbeville),衣冠塚設於澎湖媽宮城北、中正國小旁(尚有紀念碑),後移葬於基隆市法軍公墓。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孤拔海濱」。(p.178)

愛國將軍廟

旅行前,無意間發現基隆有一間叫做「慈恩祠」的廟,當地人稱「愛國將軍廟」,竟然供奉著清法戰爭兩軍的將領:李鴻章與孤拔,基於好奇,我很想到「慈恩祠」看看。於是從東岸的「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繞到西岸的「慈恩祠」,其實不是很好找,在太白街東繞西繞好一會兒,幸好出發前有在「台灣多奇廟」部落格找到路線指引:

導航「仙洞里民大會堂」,一旁有個彩虹階梯往上走,遇叉路左轉再右轉,如果不是很清楚,可以問居民。不過上去的時候,街道路較濕滑,要小心行走。


▲從彩虹階梯上去

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中寫著:

1884年(光緒10年)10月1日發生仙洞之役,法軍司令孤拔命法艦砲轟基隆港岸,隨後派遣千餘人自港口西側仙洞山東南海濱登陸,仰攻仙洞小砲台。清軍血戰失利,退出山口,仙洞山遂為法軍佔領。⋯⋯戰爭期間犧牲戰死的軍士,往往被草草埋葬。1975年(民國64年)住在仙洞附近的居民,為了要建造房子,開山闢地時,陸陸續續挖掘出不少在清法戰事犧牲生命的清軍戰士骨骸,居民認為附近地區陰氣太重,無法安居,當時的基隆市長一方面是為了紀念這些英勇的士兵們,一方面也為了讓市民們心裡能夠得以安寧,就舉行了一場盛大超度法會,將骨骸集中納放在數個罈罐裡一起埋葬,同時修建了慈恩祠集中供奉,並在慈恩祠上方立一石碑,刻有「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


▲C位的是李鴻章神像,右側騎馬則是孤拔

「慈恩祠」神桌正中央是李鴻章,右邊騎馬的是孤拔。有一隻貓不悅我們的到來,感覺像是抗議般地喵喵叫,也許我們吵到牠了。就在廟頂上方,有個「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從這可以俯瞰基隆港。

跑了一整天,最後在基隆的「萬祝號」咖啡館休息,這是一間我好喜歡的咖啡館,下回來機路一定會再訪。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走一段歷史 

新北淡水「Somni coffee」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淡水碼頭|馬偕偕醫館|得忌利士洋行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淡水廟宇群:福佑宮、清水巖、龍山寺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暖暖金山寺步道|暖壽山:清法戰爭戰壕遺址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暖暖車站|暖暖街,紅豆湯、關東煮暖暖吃 

【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基隆「二沙灣砲台」、「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慈恩祠/愛國將軍廟

基隆「萬祝號」咖啡

更多【2025清法西仔反+姐妹旅】,Link

延伸閱讀:

基隆和平島公園:天然泳池、奇岩怪石、琉球漁民慰靈碑 

【寫生】台南億載金城:清兵來了(6.7ys) 

【博物館】臺灣歷史博物館「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認識在台的西仔(展期至2025.05.04) 

台南柳營「陳永華之墓」:尋找明鄭時期參軍 

澎湖「大菓葉玄武岩」、「西台古堡」(5.8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