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台南「南科考古館」:窩在博物館一整天也值得
心中有一個清冊,列著「應該去」、「想去」、「非得去」的各種景點,就像是購物清單一樣,每個項目都在賣力拉攏並自行調整排列順序,只是這不像購物那樣輕鬆易取,各地方都是學習點,得配合好時機與驅動力,才能在列表中完成任務並打勾。
想去「南科考古館」很久了,早在它開館時就想拜訪,也許常在南科樹谷一帶走動,知道這一帶土地深藏好幾層文化層。就如「南科考古館」官網上所說:
南科及周邊地區所發現之遺址多達82處,其中位於南科園區的遺址共計28處,樹谷園區的遺址共計14處,其餘散佈在特定區及鄰近地區共計40處。遺址埋存之史前文化,最早距今約5000年,最晚則約300多年前,涵蓋時間範圍長達4500年。
這裡可說是台灣目前遺址密度分佈最高的地區。這些年,我們甚至到訪幾次考古現場,也經常帶女兒到台東的「臺灣史前博物館」,看看挖掘出來所展示的古物,我們深刻感受到,攝取考古知識是有門檻的,得硬著頭皮慢慢學習。
四月三十日,二〇二二(zoyo 17.9ys)
南科考古館建築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第一眼看見會直接聯想到蘭陽博物館,斜體比例、表層紋理的石材材質、玻璃帶來光源、高處觀景設計⋯⋯等都是兩館共有的特色。
姚仁喜建築師的作品非常之多,除了蘭陽博物館外,故宮南院、高雄中鋼集團(高雄IKEA附近的鋼鐵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所、元智大學圖書館、高鐵彰化站⋯⋯等都是他的作品。
今日來到這,在櫃台申請加入會員,於是得到免費列印相片,都還未上樓參觀,左右女孩就花費一些時間在大廳設定沖洗機器,這些照片列印品質良好,非常喜歡呢!在她們兩姐妹忙碌印照片時,我仰頭看,「過往雲煙」的藝術作品懸掛在上方,黃色線條凹折出網狀雲朵及飛行的人,由於主視覺是黑灰色+黃色,色調控制可說是相當嚴謹。
開始潛入整個建築體吧!
就如建築師設計理念,認為考古就像一刀剖開大地,而建築就像是黑盒子剖成兩半,展開的牆面如切開的文化層,可以看見剖面紋理。
我的確最愛建築中體切開,層層往上,兩側牆面有如地層紋理的設計,從最深層到上層象徵著不同文化層及相對應的遺骨浮雕,大湖文化的母子犬遺骸、牛稠子文化的成人墓葬⋯⋯等相當精彩,一層一層往上觀看,走上高點,可以透過透明落地窗,看見班次固定的高速鐵路南北行駛,快速通過。
其中,第一展廳展出各文化層史前人類生活場景,其模型做得精緻,觀者有如無人機視角由上往下觀看,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早在好幾千年前就有竹筏、原來動物在部落裡有著一定的比例、史前人敲製樹皮衣是日常、他們埋葬死去親人是慎重的,裝在陶甕再埋葬。
另外,第三廳利用科學方法,將挖掘出的頭骨,模擬復原當時期人的面貌。最後一廳還可以從高處看見考古研究者的辦公室,現場還真的有人工作中,若不是疫情期間,是可以用對講機,與研究人員對話。
戶外作品有一個熱門拍照點,幾乎來到南科考古館的人,都會和這個蔦松家(The NiaoSung Family)拍照,對我來說,這個出土於道爺遺址的蔦松文化人面陶偶,看起來就像是金針菇啊~
由於已經申請會員,我們應該更有動力常常前往「南科考古館」,這個博物館很舒適,肯定成為「應該去」、「想去」、「非得去」的重點景點了。
延伸資訊:
臺灣史前博物館,Link!
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06-5050905
9:00~17:00,週一休館
延伸閱讀:
【2019再訪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檳城】新文英碼頭、紅樹林保護區、布秧谷考古博物館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