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北門廣場:原「臺北府城北門」
2016年,台北拆除引道忠孝高架橋後,終於可以大範圍的看見北門這座老城門,很多建築是需要廣大腹地,才得以由遠至近仔細觀察。橋拆了,城門露出完整的模樣,廣場周邊一帶正積極修復幾處古蹟,像是鐵道部博物館、郵政博物館、三井倉庫⋯⋯等,使得這一區成了台北相當有氣質的文化重區。我站在北門前,看著北門廣場如此開闊,不免覺得先前他深受委屈,被擠在兩道高架橋中間。
▲北門廣場周邊有好多古蹟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體認到臺灣的重要性,在1875年,批准了沈葆楨上書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原建府設定在繁榮的艋舺,但大稻埕的漳州人與艋舺泉州人向來不和,兩方皆不願,後來決定在兩地之間的水田建立臺北府城,這樣除了可以平息艋舺與大稻埕兩地的紛爭外,三地串聯也可以帶動更大的繁榮,而這三地(艋舺、大稻埕、城內)就是「三市街」,也是「臺北市」的原型。
1879年臺北府開始築城,1884年完工,主要籌備執行者是臺北知府陳星聚,剛開始還因為經費不足得籌款,又因為地質為水田較濕軟,得先種植刺竹改善土質。臺北城城門與城牆在1884年建造完成,當時共有五座城門,東、西、南、北及小南門,北門又稱「承恩門」,城外有一個接官亭(看老照片,Link!)
城門外圍原有甕城,另築甕城主要是加強防禦,而且甕城門與主門通常都不會在同一直線上,免得敵人直驅城內,這可增加進攻的困難度。臺北城只有東門與北門有甕城,北門甕城於日治時期拆除,如今看不到只能藉由圖片想像。
一月三十日,二〇一九,Day 4(zoyo 14.6ys)
天氣實在太好,把北門城門的磚紅顏色照得好飽和,北門廣場還設立好多關於臺北城的歷史知識告示牌,如果好好走一圈,應該就像是翻完了一本社會課本。走入城門口,這裡曾有許多清朝官員走過,厚重的門板仍是原來的那扇重門,上頭腐蛀斑駁的痕跡像是人們老年的皺紋,這門板是用厚十三公分的實木拼接而成,年老的皺紋是用百年來的歷史事件擠弄而出。
▲yoyo身後厚重的門板
我和左右姐妹照原定計畫到周邊「山小孩」咖啡館寫生畫北門,而Doch繼續留在廣場,這裡的知識告示牌非常完整夠他一讀再讀,正所謂在戶外自學呢!
延伸資訊:
1.台灣城門建立時間:
鳳山城:朱一貴事件後,1722年開始建土城。
台南府城:1736年建石城門。
竹塹城:1733年
恆春城:牡丹社事件後,1875開始建城,1879年完工
2.參考書籍:《台灣的古城》(遠足文化出版)
【咖啡館】宜蘭「光宅238」:植栽的美感、細緻美味的草苺熱鍋鬆餅
台北北門廣場:原「臺北府城北門」(本篇)
更多「2019台北宜蘭黃聲遠建築之旅」文章,Link!
延伸閱讀:
【博物館】台北「臺灣博物館」:森丑之助採集的原民文物展
這裡有沈葆楨銅像:【寫生】台南「延平郡王祠」:有個深井可撈水(6.9ys)
【寫生】台南大南門(6.6ys)
【寫生】台南大東門(6.8ys)
【寫生】台南小西門:四個女兒一起畫(6.8ys)
【寫生】台北「布政使司文物館」(欽差行臺):台灣僅存的清代官署建築(10.11ys)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