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路線終究得往南部行,百年前日本文豪佐藤春夫遊臺寫下的著作——〈女誡扇綺譚〉,其故事場景在五條港及安平,若循著佐藤春夫的筆,能畫出多條路線及景點,經過百年仍尚存並熟悉的景點,必然成了探訪的目標。我攜帶著書,踏點著,氣溫不是百年前的縟暑難熬,而是氣候宜人、正午稍有烈陽的秋末,頂著愉快的心情,踏著雙腳走著走著,發覺愈來愈親近台南府城。
2020年是我自訂的「佐藤春夫年」,看了「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後,暑假便起而行的行萬里路,安排一場旅行,走訪台灣西部幾個百年前,佐藤春夫曾拜訪過的景點。佐藤春夫諸篇殖民國文學作品中,《女誡扇綺譚》應該最廣為人知,故事發生地點就在府城臺南的五條港地區及安平,於是,我又背起行囊,尋找著文中所述的佛頭港、老古石街及沈家。
因為看了一場臺灣文學館「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我拿起了已買半年卻被冷落的《殖民地之旅》,依循著內容,開始走讀作者佐藤春夫曾經去過的景點,這一走,欲罷不能,又延續讀了幾本相關書籍,其中包含《文豪曾經來過》、《文豪怪談》、《帝國旅人佐藤春夫行腳台灣》、《被擺佈的台灣文學》、《旅繪台灣》,這些閱讀與行走讓2020年成為了我的「佐藤春夫年」。
一九二〇年,日本文人佐藤春夫七月來台旅行,秋日九月十八日抵達集集,隔日前往日月潭,往日月潭這段路徑是古道,中途經過土地公鞍嶺,當天夜宿日月潭涵碧樓。 我的旅程已進行了五天,無時間登上古道,徒步複製佐藤春夫乘坐椅轎的行程,更無預算居住高級旅館涵碧樓,不過我可以開著車,遙望土地公鞍嶺及日月潭的拉魯島,作為我此趟旅行的終站儀式。
我總是對著她們說,小時候yoyo差點從集集火車站前的火車意象基座上摔下來,當時爺爺嚇壞了,媽媽一健步往前,抱住了yoyo,也攔住了悲劇的發生。好多年沒去,孩子都忘了,總是想著那裡到底是哪裡?長得什麼樣子?當我們「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來到集集車站時,我們沒急著關上車站建體,而是望著廣場上的火車雕像,這基座已被圍起來,貼著「禁止攀爬」的護貝紙張,是不是也太多人差點從這裡掉下來?
從北台中的豐原離開後,我們要到南台中的霧峰。就像百年前一樣,佐藤春夫也從葫蘆墩離開後,去了阿罩霧。 霧峰舊稱「阿罩霧」,因為平埔族原住民的社名Ataabu譯音而得名。這次前往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其中「宮保」一詞是對皇太子老師的尊稱,由此可知霧峰林家是清朝大臣的宅第(林文察為清朝水陸提督,為國戰死沙場後受封為太子太保),宮保第園區屬霧峰林家的下厝。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已進行到後半段,繼續記錄著今年盛夏的這段旅行。 佐藤春夫來到台灣的一百天,在最後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九日,來到了豐原。豐原舊名為「葫蘆墩」,光想像就會將其地形如葫蘆所連結,甚至在老地圖都可以看到以「葫蘆」來標示葫蘆墩。
和平島公園實在太美了!它若是個人,就是天然美,毋須多裝扮就很時尚的青年。今年夏日唯一的泡水就獻給了基隆和平島,這裡比想像中的更迷人。落日餘暉下,身體一浸,就泡了一大鍋海洋水。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旅行第三天。 佐藤春夫來台首先踏入台灣的土地是基隆,他描述著,一陣熱從地上湧上來,那時是七月初,正是盛夏,陽光毫不容情的往地面撒,再毫不留情的反撲到這位外來者的肌膚上。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也來到基隆,亦是七月,下過太陽雨後的基隆,不那麼炙熱,七分熱。
1920年,佐藤春夫來台時,中學同學東熙市介紹森丑之助與佐藤春夫兩人認識,當時為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森丑之助,建議佐藤春夫遊走台灣山區,他是影響佐藤春夫對台灣觀建立的重要人士。 「H告訴我,丙牛先生是個親切無比又豪邁的人,務必要和他見個面,訂個交情。⋯⋯我們在陰霾蔽空、烏雲催雨的午后,訪森氏於博物館,散步於公園等處。」(摘自《殖民地之旅》之〈彼夏之記〉)
旅行的第二天,多了一些公事,這趟旅行全因為得來台北開會,所以順著一起走。一早,我到文化部開會,一群老師們為「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做最後決選會議(這些好書已經公佈,可點選連結)。先生與女兒該去哪兒呢?他們得等我三小時呢!
這是一間太有意思的咖啡館了,就在大廟附近,遠遠看,一點都不像咖啡館。走近看,一樓是佈置有秩序、有美感的柑仔店,疑惑五秒鐘後,老闆娘說:「你們要去咖啡館齁?往裡面走上樓。」我急著問:「老闆娘,那咖啡館是⋯⋯」,老闆娘馬上接話:「我女兒的店。」
若說起這家書店,已有太多的朋友登門拜訪,更有許多的媒體爭相報導,使著我前往鹿港時,不用費力就想到了它,執拗的我並不想依循他人的感受來這裡重複感受,只想碰碰運氣,看看文風鼎盛的鹿港鎮,有無機會踏入「書集囍室」。
台灣開發史上,台南府城、艋舺及鹿港的航運發達,經濟活動活絡,是清朝時期,台灣重要的出口貿易重地,社會課本上都會提起「一府、二鹿、三艋舺」,可知這三個地方其歷史地位相當重要。在當時有許多性質相同的店家,為了維護同業間的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商業行會組織,稱為「行郊」。鹿港因為離中國沿海地區近,貿易活動蓬勃發展下郊商林立,有了鹿港八郊,與府城三郊、艋舺五郊合計十六郊。
1920年九月底,已來台灣島嶼三個月的日本文人佐藤春夫,從台中來到彰化鹿港,他看到的鹿港老街是個什麼樣子呢? 這些年走過鹿港幾回,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的人講台語的口音和我們南部不一樣,南部人大都偏漳州腔,而靠海的鹿港,因為在明末,大量泉州人移入,使得鹿港有百分之八十泉州籍的人口,是個講話濃濃泉州腔的泉州風格城市。除了台語腔調外,有一年過年來到鹿港,發現家家戶戶門口貼春聯,對聯上的書法及詩句各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