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路,我們走訪:麻豆代天府的復古十八層地獄、龍泉冰店、南方米造碗粿、麻豆農會超市、學甲慈濟宮、明豐冰果室世紀冰、湠咖啡。
一年前,上一波疫情煙霧籠罩,「公路旅行」成了疫情下喘息的方式,路上看風景,車內吃美食,車程刻意拉長,抵達更遠的地方。深刻記得有一回驅車前往雲林土庫時的興奮感,陌生城鎮引發感性的刺激,我一向樂於當個觀光客,並非東買西買的購物團,而是叮嚀自己,以陌生的感覺接近環境,才會感覺新鮮、充滿刺激,漸而細膩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這一環線,經過恆春鎮商圈、高士神社、八瑤灣、鯨魚噴泉、車城福安宮。
短窄的灣 延展至廣度的海 三膠筏 巨石包圍 大片的浪一綢一綢推向沙, 到底想不想遠航?
多年前那個冬日午後,來到成功漁港,魚市水泥地面濕濕搭搭的,擺滿著剛入港,捕捉上岸的各類大小魚,種類多到不知其名(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啊),當時九歲的yoyo忍不住問:「這些都是真的魚嗎?」喊價的人、穿著青蛙裝的漁民、識貨買魚的人蜂擁而至,注視著這些絕對是真的魚,整個魚市場生氣勃勃,充滿了喊價的吆喝聲。
這是「社子六甲連線」計畫第三個月的紀錄,從按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月到隔年一月中,此計畫前後來到社子、六甲上課日共十二回,加上額外加班近二十回。二〇二二年一月十二日是課程最後一回,一月十四日為六甲恒安宮媽祖廟燈會,正式為竹編作品點燈。
每隔兩三年,Doch的創作課就會將學生帶離教室,拉到社區與鄉鎮,實際與大環境交手,學生學習與在地居民相處,在里民與社區中考驗創作方式,在多重組合下自我學習。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有不同的條件與題目,學生與老師都得一邊學習、一邊試圖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大學生在學期間應多體驗的經驗,是一種活生生的學習,或許沒有亮麗的成品,但它一定會在以後慢慢發酵。
「小事報」營隊邁入第三年,這一年太特別了,迎面而來的挑戰一波三折,這讓我們的企劃編輯心臟噗通噗通大跳,因為新冠疫情導致課程總是起伏不定,甚至在開營前一天,還急速轉彎,但這些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的。 這次營隊和過去兩年有何不同? 從暑假延期到秋天舉辦,每週三下午集合,小事報編輯老師到參與的六校,各自就定位,直至十月中活動結束。因為我和Doch負責台南安南區土城國小,所以我們會和學校帶隊的浴巾老師及三位...
升高二的這年暑假,雙胞胎姐妹有幾天分離兩地,遙想過去,上一回是在十五年前,一歲多zozo因為一般病毒感染進入醫院,yoyo在爺爺奶奶家,這十多年來,她們很少一整天見不到對方。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旅行第三天。 佐藤春夫來台首先踏入台灣的土地是基隆,他描述著,一陣熱從地上湧上來,那時是七月初,正是盛夏,陽光毫不容情的往地面撒,再毫不留情的反撲到這位外來者的肌膚上。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也來到基隆,亦是七月,下過太陽雨後的基隆,不那麼炙熱,七分熱。
寒假「陰雨綿綿三日遊」的最終站是在台東山里車站,我們要在車站不遠處,釋迦樹旁畫這棟可愛的「山里福音教會」。
旅行第六天,從牛甘冬走到愛情巷,這一篇把牛干冬路的「五福書院」,以及走到愛情巷底會看到的「聖母升天大教堂」、「聖喬治教堂」一起合併書寫,一個是華人會館組織,二是英國的教堂。這三者都曾有「最早」之說,聖母升天大教堂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天主教堂,聖喬治教堂則是最早的聖公會教堂,而五福書院曾被誤說是最早的華校,對於這三個「最早」,我在此文一起分享。
大馬之行第三天。 今天晚上有一場演講,心情略加了一些緊張,本想待在旅館慢慢醞釀,但冰淇淋哥哥建議,中午先出來走走、吃吃飯,下午再讓我好好安靜。也好!有當地人帶著的行程,是可遇不可求的,於是出門吃了排隊的牛記雲吞麵、大鼻攪冰後,我們到老街場走走。
和李明則老師的「左營蓮池潭」這幅畫實在有緣,2013年時,因為要到國美館導覽這幅畫,我在準備期間,特地到左營蓮池潭實地訪查一圈,在那裡重新認識高雄,因為這幅畫,啟發了我對高雄歷史的興趣。 經過了五年,再次與這幅畫結緣,我又再次悠遊蓮池潭,按圖索驥,尋找老師筆下的畫中地點,然後翻閱更多的文獻資料。記得那天見到李明則老師,他告訴我,當時住在左營時,每天就是騎著腳踏車繞啊繞,對那兒可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