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一連收到兩本書的編輯稍來的推薦邀請,湊巧的竟都是字畝出版社的新書,《有時母親 有時自己》是描述女性在「母職」與「自我」兩角色間的拉扯,另一本《小狼不哭》是描述情緒及手足間的情感,在這本書裡,我感受到唯有手足才能看見另一個的心情,就我的經驗,父母閱讀到孩子之間情感的訊息其實有一點點小差距。以下為我的推薦文字:
母親節即將來到,五月出版了許多親情書,其中這本《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是我非常有感覺的一本書,你不妨仔細看看這些圖,相信你會找到自己心中最佳的解讀。這是一本關於女性處在「自我」與「母職」雙角色之間的衝突與磨合,相信女性讀來會頗有感覺。以下是我為這本書寫的推薦文:
孩子啊,嬰幼兒時期和父母合而為一,像個緊黏的行動體,慢慢的,每增長一歲就多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兩歲的「不要」是脫離的開始,五歲的跨入校園是跳板,到了七、八歲,孩子似乎開始想做些不一樣的事,他們開始幻想冒險、闖蕩天涯,喜愛刺激與不一樣的人事物、更熱愛偷偷做一些事(即便只是幻想),這些大大小小、暗自來的事都是一種探險,證明自己可以決定一些事,證明自己可以戰勝許多難關。所以,我們該給這階段的孩子冒險一下,...
我常常接觸繪本,發現許多繪本大都偏愛死亡主題,這似乎意味著成人擔心著孩童無法接受死亡這件事,但仔細想想,無法接受死亡的還包含大部分的成人。其實我也蠻怕「消失不見」的,也許是責任未了,內心還無法升級到放下一切、瀟灑離去。從孩童的角度想,無法接受死亡也是因為無法接受最愛的那個人真的消失不見了,他們和成人不同,不是責任未了,而是愛未了。
(這是我為我小麥田出版社的《瘋狂樹屋65層:驚奇時空歷險記》寫的推薦文)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小叮噹漫畫,常常和妹妹兩個人按著情節為故事配音。現在不叫「小叮噹」而是「多拉A夢」,不管是什麼名,許多創意的發想都可以從多拉A夢的肚子裡變出來,那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法寶,它滿足了人們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那是一種想變化、想脫離、想搗彈的欲望。
死亡議題一直都是難以啟口的話題,比起與青春期的孩子談性教育更難以進入,那是因為有些成人自身都尚未具備冷靜面對生死分離的能力,成人若要直接與孩子談論此議題略顯沉重,透過繪本故事的陳述,可以以較柔和漸進的方式引導孩子慢慢進入情境,並對照自身經驗或對未來情境做心理準備,說者也可以在說故事當中自我安頓與學習。死亡議題繪本圖書很多,以下整理四本以分析如何面對分離、處理情緒的方式為主。
這是一本多麼體貼、溫柔的書!如對話語句的書名就足以安慰人心。它開門見山的告訴讀者,正視看待自己的情緒,無須隱藏,那背後到底是誰發出了如此體貼的話語?封面上祖孫兩人開心的撐傘,走在田埂上,暗示著一段祖孫情。我帶著這樣的心情翻閱這本書,當第一頁雨中的車站與簡單幾句話映入眼簾,我就掉入自己與爺爺的回憶當中。 這一頁寫著: 你還是像從前那樣 一直在等, 到現在都還不知道 我已經走了。
這是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繪本,內容說的是一則真實的抗日故事。從前對女兒說歷史故事,總是透過口述告訴她們,這一次藉由繪本圖像作為介面,似乎更能引起她們的興趣,她們說:「如果是寫在課本裡的,很不想讀。如果是繪本故事的就比較想讀。」
翻閱這本繪本,內心不由得有些偏心,女兒喜愛小熊,連帶著我也愛上了。這本書封面有個抱著士兵靴子的小熊,楚楚可憐的依賴著,眼神中透露著「信任」的幸福感。封底是一個小男孩抓著一隻玩偶小熊,這隻熊叫維尼,男孩的爸爸為他們寫下許多故事。原來,這是鼎鼎有名的維尼小熊,牠最初的故事,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關於一隻小熊在戰地的故事。
在我小時候的社會環境,對動物朋友並沒有給予十足的尊重與珍惜,遺棄是常有的事,我的父親曾經試圖遺棄一隻母犬,他非常有計畫性的騎著摩托車,將狗兒載到離家車程約20分鐘的遠處,然後就這樣將牠放下車,自己騎著摩托車回家。狗狗多年來一直在父親的養殖場當個稱職的看門狗,我不知爸爸當時為了什麼理由想丟掉這隻母犬?原以為這如此遠的距離,狗兒會就此離開,沒想到幾天後,牠竟然靠自己辨識的方法回到家裡,在我們驚呼狗的敏...
左右姊妹的爺爺今年七十五,日治時期末期出生。和爺爺在一起時,我們可以聆聽到許多他兒時發生的故事,尤其是二戰後美軍駐台時期,常常有一些驚奇有趣的故事。喜愛歷史的我,只要一聽到公公要說童年往事時,都有一種要搬凳子、聽故事的濃厚興致散發著。
和孩子共讀《朋友》這本書前,我浪漫的醞釀一種友情至上的氣氛。拿起一本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晚年的遺作—《愛哭鬼小隼》,這是一本自傳式的童年散文故事。書裡最後收錄了一首谷川俊太郎在河合隼雄離世後寫的詩:「來⋯⋯致河合隼雄先生」。我告訴讀過這本書的女兒,谷川俊太郎和小隼是好朋友,很要好的朋友。當我唸完這首詩後,心裡酸酸苦苦的,難過的心情蕩漾著,尤其那一段: 不知不覺 我開始自問自答 在你新的故事裡 我要...
開學了,許多幼稚園畢業的小朋友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從前和爸爸媽媽及老師共讀的繪本已經累積許多,如今要開始識字,認識ㄅㄆㄇ,書裡的文字變得愈來愈有吸引力,此時「橋樑書」開始走進舞台,成為最閃耀的主角。
左右姐妹很喜歡看偵探系列叢書,小學期間讀過「大偵探奈特」、「雷思瑪雅少年偵探社」、「名偵探系列」(已絕版,要到圖書館去借了),這幾套書幾乎都是以閱讀五次以上為起跳,她們會不斷的重新翻閱這些書、重新再辦案一次。這一次,要來介紹「大偵探奈特系列」這套書可說是偵探辦案的初級版,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閱讀。
假期早餐過後,和從前一樣,準備與女兒來一段共讀時光。我從書架上取下《若伯特的孩子》,我們還未一起讀過這本書,沒想到一讀便投入故事當中,這六十頁的短篇小說,讓女兒急著要我唸完它,希望我不要中斷。 這是一則關於動物之間的親情故事。故事一開頭便感覺到主角對媽媽藐視的態度,那幾乎不屑、瞧不起的樣子,讓對「孝敬父母」觀念已根深蒂固的我們讀來有些衝擊,似乎得特別用力去接受這個挑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