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舊城東門,其硓古石牆完整,有著護城河圍繞。走上城牆,馬道寬廣,雉堞更是破損的極少。這是一座我非常喜歡的城門,是清朝鳳山縣舊城東門。二戰過後,國民政府來台,城門內的那片大空地,是「海光三村」眷村,村內有著許多果樹,龍眼、金桔、楊桃都有蜜蜂團團圍住。不遠處就是(大)龜山,有著這座山穩穩坐立,城內城外都不怕。
高雄人何時才開始可以近距離親近高雄港呢?多年前總是有這樣的疑惑,雖住在高雄,卻沒有感覺到港口就在身邊,每回騎車到七賢三路底「高雄港牌樓」時,就知道必須轉彎,那牌樓阻擋了我們認識真正的「高雄」,那一帶是無法進入的神秘地帶。
家鄉夷為平地已經過了十多年,這些年回去看過面目全非的它,也看過重新整形拉平的它,更看過它建立新的建體,變成完全不同的模樣。我總是靠著四根大煙囪來推測我家的位置;靠著南星計畫入口前,那三個「紅毛港」綠底白字知道母校鳳林國中的舊址,以及靠著埔頭仔台電出水口知道小時候騎腳踏車時,在哪個小坡道摔倒了。這些都是移不走,已內建在回憶資料庫,不受環境改變而影響的片段回憶。
上個月(2019.12.08),又往郊區去,去了美濃鍾媽媽的農地拔了四大袋著時的白玉蘿蔔,回家煮了好幾天,也送給了鄰居及朋友,這種小時候覺得俗氣的送禮法,到長大後,卻覺得是最美的禮物。
每年十二月初,大約就是在我生日的時候,正邁入冬季的氣溫略帶冷,和煦陽光大約只放送到下午三點半。這樣的天氣到戶外是最舒服的,踏青、賞景都成了身心放鬆的補給品,而到美濃拔蘿蔔更成了左右家固定的冬季行程,除了喜愛美濃的白玉蘿蔔品種外,美濃的自然景色常常會吸引我們在不同的時節前去。從女兒四歲半到現在,幾乎拔了十回有了。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要到老朋友—小百合的家去,要去笠山鍾媽媽農地拔蘿蔔。
好幾個月前,去了「吉米・夢」,是雨豆樹廣場的那個新地址,就在寒假年節的那幾天,約了好姐妹-娟一家人前去,我們一行八個人,原班人馬來到此地,重訪Jimmy’s Home。五年多前,就在女孩九歲時,我們去過他們第一個家,如今咖啡館不知已搬過幾回,但可以確定的是,年輕主人還在,舊沙發也在,深藍色的牆面保持著,還有那種小清新的感覺一直都在。
我常笑說,老媽美玉姐的子孫都因為遺傳到奶奶外婆的「賭」性堅強,喜好刺激的遊戲,我們不願乖乖發放紅包,偏偏要刺激的在1000元與200元之間廝殺,而負責「在家啟動創造力」的我,得想想可以搭配的抽紅包遊戲,以滿足這一戶偏愛熱鬧、執著賭性的美玉之家。
2018年最後一天爬旗尾山,從仙人台再往上到置高點——旗尾山祠,那兒環三面,可以瞬間感覺到自己也可以有齊柏林式的瞭望高度,鳥瞰旗山、美濃及屏東,風景真的好美,爬上來絕對值得。
今天,高雄天氣舒適,暖冬下,不冷也不熱,帶著西川爺爺去「金獅湖蝴蝶園」看蝴蝶。公公說,他不知道家裡附近有這個蝴蝶園,我告訴她,早在zoyo三歲多時,開始對昆蟲不再害怕時,我們就開始帶她們去看螢火蟲、蝴蝶等各種昆蟲,對小小朋友來說,來蝴蝶園是最好的戶外教學場所啊。
半個月前,收到商業寫稿的邀請,一如往常,我婉拒了邀請,因為經營部落格的方向不在此,於是,和緩的告訴對方: 「親愛的朋友, 很抱歉!我不擅寫商業文,所以,除了閱讀書籍推薦外,沒有另外接文章喔!謝謝你。」 沒想到,對方回答我,就是因為知道如此,知道我部落格的屬性,所以才請我幫忙。原來,是博客來的朋友承接了高雄圖書館總圖青少年書區的改造計畫,他們想請我幫忙推廣介紹。
這是「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第48站,我們來到高雄左營舊城國小,先前曾晚間來這裡演講,是校友的朋友告訴我,學校裡有古蹟,那次雖沒機會參觀崇聖祠,但心裡記住了。近來因為「左營蓮池潭」一畫,加深再訪的想法,若讓zoyo來畫畫它成為寫生計畫其中一站,那該多好!趁著暑假長假休息,我們履行了這想法,特別的是,還有兩個妹妹陪著左右姐妹一起寫生喔!
去年七、八月,我喜悅著自己的文章刊登在美術館的刊物(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2017.08),而今年我的文章又再次刊登在美術館的期刊,這回是在國立美術館的《國美藝誌》(2018.09月)。 今年初,接到一份很喜歡的工作,讓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創作故事,雖然最後完稿一萬五千個字的奇幻故事,無法在展覽時,全文放在互動軟體上,但一個月密集的創作讓我十分爽快,但也壓力大暴增,不停的長疹子啊!
暑假就快要過一半,昨天帶著左右姐妹到高雄左營眷村參加「好靛--好靛」舉辦的「舊衣換藍染經驗」。女兒常常聽我們說起李忠益老師,知道有個建築師老師非常跨領域,不僅從事建築工作,更投入心力種植藍草,製作藍靛,並且和南藝大的幾位哥哥姊姊開始「藍靛計畫」。
和李明則老師的「左營蓮池潭」這幅畫實在有緣,2013年時,因為要到國美館導覽這幅畫,我在準備期間,特地到左營蓮池潭實地訪查一圈,在那裡重新認識高雄,因為這幅畫,啟發了我對高雄歷史的興趣。 經過了五年,再次與這幅畫結緣,我又再次悠遊蓮池潭,按圖索驥,尋找老師筆下的畫中地點,然後翻閱更多的文獻資料。記得那天見到李明則老師,他告訴我,當時住在左營時,每天就是騎著腳踏車繞啊繞,對那兒可熟了!
時間來到19世紀,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的引介下,來到了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他從打狗港上岸,開始用影像記錄打狗與台南。他走訪山區,記錄平埔族,所走的路線大概是台南出發,途中經過拔馬(今左鎮)、木柵、甘仔林村(今內門)、甲仙埔、荖濃到六龜里。他拍下許多照片,最精彩的就是在木柵一系列的西拉雅族的照片(尤其是木柵女人與嬰兒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