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我們北上把zozo送回學校,在把yoyo接回南部,這天和小事報夥伴一起到關渡美術館看展覽,zoyo這天見到面後又分離。) 寒假結束剛過半個月,雙胞胎女兒也已北上開學,這個寒假是她們第一次外居返家,離家的大一生再度回到家鄉,肯定更珍惜自己的家。寒假末,因為學校工作與開學時間不同,兩女兒各自在家五天,zozo停留在家五天,然後北上入校,換在學校工作的yoyo回來五天。
▲今年大家都穿條紋衣 每一年過年,總是要過得深刻,過得趣味,才能在往後想起,有不同的回憶勾著我們,不斷地露出笑容。去年開始進行「新春郊遊衣服主題秀」,頭一年就選擇紅色衣服沾喜氣,今年呢?
不僅我等著大學返家過節的女兒,連西川爺爺也殷殷期盼孫女歸來,看見雙胞胎孫女來到身邊,他與左右姐妹擁抱著,拍拍背說:「好久沒抱到了。」
十月的高雄相當熱鬧,各地展開的「2022台灣設計展」讓人有一種錯覺,好似整個高雄都在設計中,我刻意密集走訪多處展區,期待從這些策展規劃中,看到高雄的視野。
九月末,正秋高氣爽舒服天,臺灣設計節在高雄一一上場。一早,到中都附近的「噪山」藝術展場看展後,主人告訴我們,不遠處的中都磚窯場有攝影展,我們接續前往,才發現原來這也是設計展的展區之一。
每隔一陣子,總會邀約外甥女一起出來聚聚,阿晴與左右姊姊相差五歲,同是巨蟹座女孩,幼小時期的她不容易和已是少女的姊姊兜上線,但上了小學高年級、國中後,三個人的交集多了,女孩之間的話題常常話夾子一打開,就無止境的沒完沒了,把汽車前座的我和Doch轟炸耳膜。但我很喜歡這種吵死人的家聚時光,幾個月前的兒童節,把阿晴再度邀約出來,約定好穿著白上衣+牛仔褲,這是我們的野餐服。(上次年初三相見時,全家族都穿紅色...
短窄的灣 延展至廣度的海 三膠筏 巨石包圍 大片的浪一綢一綢推向沙, 到底想不想遠航?
一首歌的生成;一個創作者的後台與背景;各世代鍾愛的歌曲;港都醞生的音樂人;普遍對南部的關鍵印象;圓樂團之夢影像互動;自行創作樂曲的跳動展覽,熱愛音樂者應來此,感受同類人,你一刻也停不下來!
2018年看完《見城》後,我就期待著高雄能夠再次有結合聲光影像效果的傳統戲曲作品,等啊等,終於在2022年等到新作品:《船愛》。
每年過年回娘家,除了有抽紅包遊戲外,一家人走會找個地方走春,去年到台南總爺藝文中心,前年去紅毛港文化園區,今年要去哪兒呢?負責規劃活動的我,提議就去澄清湖吧!離家近少了交通時間,疫情期間又因為園區腹地廣闊,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個走春的好地方,而且高雄市民免門票,多好!就去我小時候過年也會作為走春地點的澄清湖/大貝湖走走吧!
今年台灣燈會在高雄,港都高雄很霸氣地設定兩大主場,一在衛武營,另一在愛河灣。愛河灣包含的範圍很大,從前的真愛碼頭成了「流行音樂中心」(簡稱「高流」),與光榮碼頭四周所圍起來的大樓建築群皆屬之,愛河灣脫顯出高雄港市合一的形象,而這些也是多年前六歲女兒寫生的高雄大樓建築群。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2021.10.30 若說家鄉高雄和小時候認知的有什麼不一樣?或許就是港市合一後,港邊舊碼頭倉庫活用,巨型建築一棟一棟建設起來,矗立在港灣,使得我對高雄的印象開始清清楚楚地認知到,它是一個「港」,一個風情萬種的國際港灣。因為靠近海,輕易看到大船進港,讓我對那貨櫃運輸的路線感到好奇,而那本是身為高雄人理當熟悉的,如今卻得靠著網路及書籍資訊建立對家鄉的認識。
去年2020年恰是百年前,日本文人《佐藤春夫》來台百年紀念,1920年因感情問題,佐藤春夫來到殖民國臺灣散散心,而後書寫出多篇旅遊文章。百年後的我也循著他的腳步,踏逐他曾走過的地方。這年來,除了閱讀多本相關書籍外,意外的也會在其他文學作品看見「佐藤春夫」四個字,例如在妹尾河童《少年H》中提到,他向同學借了芥川龍之介〈三件寶貝〉閱讀,發現是佐藤春夫寫的代序,還說要好好讀一下他的文章。另外,手邊正在閱...
常常有人問我這當地人,高雄有哪個景點最值得推薦? 在我答案裡,總是不會遺漏旗津。 也許是地緣關係,它曾經與我的家鄉紅毛港緊緊相黏,1975年炸開連接兩地的陸地,在高雄港後端第二港口開通,九年後過港隧道完工。
從沒想過,定位為大啖海鮮、搭輪渡、玩沙攤、放風箏、騎腳踏車等休閒形態的旗津,有一天,它突然出現了一間獨立書店。我還記得,那是去年九月為了一場大林蒲的展覽而跑了幾家咖啡館及藝文空間,其中包含「旗津tha̍k冊」。我懷疑著,旗津有書店嗎?疑惑驅使著我數次前往探索,這與家鄉紅毛港類似格局的老房,很快的成了我時常走訪的書店之一,因為每靠近它,就覺得走回家鄉的狹窄小巷裡,巷子最底的那間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