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夜晚,天天重讀這本書,試圖用六、七歲孩子的心情接近它。剛讀到後記介紹時,一直思索著,這些內容對於剛學會注音,認識國字不多的低年級孩子是否太艱深?他們對於書裡提到的國語文常識感興趣嗎?
「腦海」這詞多實在,人的腦子裡想的之廣之複雜,就如大海一樣深不可測,我們常常望著失神的人、嘴角竅笑或是眉頭深鎖的人,關心的詢問:「你在想些什麼?」他們腦海裡的畫面似乎會牽動著顏面表情。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一下子就能猜測,反之,慣於掩飾的人,也能把他腦子裡所想的掩蓋起來。
知道楊逵(1906-1985)應該是在二十年前了,年輕時,曾到高雄美濃「鍾理和紀念館」,買了一本《楊逵影集》,那時我才知道有一個為台灣奮鬥抗爭的作家,不管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國民黨來台,他都是以文字做為奮戰的旗幟,想撼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多年後,去到台南新化「楊逵紀念館」,進一步知道除了楊逵之外,其妻葉陶亦是革命青年,兩人革命情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誓死抗爭之中建立。那時有一段哭笑不得的事,就是他們夫妻...
世界上若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面對失落情緒的樣子肯定也有一百種,而撫平傷口的方法也會有一百個模式。在《別傷心,我會陪著你》一書中,經驗老道的動物朋友們,提供自己面對困境,遠離傷心的方法給男孩,但他們似乎都少了最關鍵的部分,那就是只要多陪孩子一些時間,再多待一下子,他便會知道一直有人在。
今年六月,左右姐妹即將國中畢業,上週考完會考後,有朋友特別寫信來詢問,問我有沒有建議給即將升國中的小學畢業生讀些什麼書?我想,這就像是幼稚園畢業生要升國小的橋樑書道理一樣。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先告訴朋友: 以孩子最想讀、最感興趣的書為優先(就像是zozo,對電影叢書非常有興趣),因為以後就鮮少有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了。先把孩子閱讀興趣穩定建立很重要,然後偶而加入大人覺得也不錯的書。
2019年春天,高雄美術館展出一檔由台灣與韓國共同策展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展覽(展期到2019.05.19),主題以「移動」、「遷徙」作為主軸概念,人的移動如移工;植物的遷徙如外來種植物引入;另外還有花車舞台流動於各鄉鎮,藝術家用實際行走移動,紀錄山裡荒蕪的廢墟曾有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韓國藝術家丁宰澈(Jeoung Jae Choul)的《藍色海洋計劃》,他蒐...
林世仁老師有一雙高敏銳度的雙眼,加上大腦不知安裝什麼接收器?可以窺見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他用詩帶領著小讀者,把遺漏的細節都透明化、童心化,隨著文字引導,讀者們也紛紛開始訓練自己,培養放大看世界,手動撥開世界螢幕,解開環境密碼的超能力。
看著書裡的兩個姊妹,如此生動的試探行為與情緒反應,讓為人母的我忍不住熱心起來,覺得自己有義務跳入書中,在這個小家庭裡照顧姐妹兩邊的心情,一個還是小女孩,一個邁入了青春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階段,可以想像,妹妹抓不到姊姊頻道的那種無助啊!
看著這本抹上沈澱的藍色的書封面,女孩激動的拳打腳踢,彼此互不相讓,反差的情境與色彩讓心情上下彈一下,不難猜想《我的妹妹》要說的就是手足之情。手足是最奇妙的關係,小時候天天相處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奮戰,有著共同的家庭與父母,成長背景相近,很多話題一下子就聊起,很多回憶是重疊的,一層又一層交錯著。長大後各分東西,像是合理分手的情人,平靜的分居,但一聚起來,話夾子說不停,那些兒時糗事一再被提起,多笑幾...
女兒zozo幾個月前,在極短的時間內,瘋狂的閱讀《被遺忘的孩子》,我很少看見她如此急著知道故事發展,她把書帶在身邊,出門一有零星時間就拿起來讀。直到我也翻了這本書,才感受為何zozo如此著急,因為故事裡有個弟弟,他就如書名所述,被遺忘了,局外人來看,都可以看見札克弟弟內心有多希望擁有父母的關愛,有多渴望心裡被照顧,但為何成人沒有看見?我們的擔憂完完全全被書所控制,zozo也許能從中體會同為孩子那種...
心情不好時,為了移轉壞情緒,成人可能會去大吃一頓,或是逛街消費,有時借酒消愁、撒手不管旅行去,也有可能看看星座專家預言,計算倒霉期剩下多少時間。其實,心情不好時,或許看看繪本書也挺療癒的!不用花腦筋讀太多文字,輕輕鬆鬆看圖片。
國中生九年級的女兒利用暑假閒暇時間解放壓力,把媽媽放在書櫃上,字畝文化出版社寄來的的《露西實驗室1 瘋狂科學粉》取下來閱讀,沒兩下功夫就翻完,這對小學中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慢慢讀、慢慢消化的書,但國中生一下子就上手。
暑假來了!長假期間是孩子學業的暫時停歇期,同時也是親子相聚的加溫期,利用這段時間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旅行,不僅增加認識土地的機會,還能延伸在地文化的學習。旅行前後若有城市鄉鎮的相關繪本伴讀,孩子會更有感覺喔!出發前共讀是一種預告,當孩子親臨旅遊地點時,會發現故事裡說的、畫的都出現在眼前;回程後共讀則是一種溫習,再次透過圖像舊地重遊。
在圖書館又借了這本書,已經十三歲的女兒zozo一眼便釋出,這是她幼小時期,媽媽不知共讀過幾回書的同一作者。是的!安東尼・布朗的畫及內含的意境總是讓我忍不住一再的重新溫讀。我深信,在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的心境下閱讀,會生產出當下特有的詮釋與感受。孩子漸漸長大了,她們又用什麼眼光看這作品?
準備翻這本書前,我試問自己:「嘿!妳是好人嗎?」我微笑著,胸有成竹的自問自答:「當然是好人,因為我從未害過別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