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發現臺南公園有個可愛的駐警處,不再具有駐警功能,是一座修復中的古蹟建築,樣子就像是森林小木屋一樣,查詢後才知,原來是百年前臺南公園(當時叫「大正公園」)建造時,一起建蓋的事務所,是公園的管理所。
終於終於進行到【西瓜左24計畫】的最後一篇紀錄,這是我跟隨曾文溪河床邊善化段的瓜農——柏豪種植西瓜的第二年紀錄。寫下此篇時,瓜已收完,而我已經吃過兩顆小玉西瓜、兩顆紅西瓜了,滿足感爆汁。
兩個月前的冬季末,才戴著毛帽、穿著羽絨外套來到龍山漁港,搭觀光船遊七股潟湖。兩個月後溫熱的春末四月,我戴著透氣防曬帽、穿著薄外套阻隔紫外線,一前一後兩種氣溫都體驗了。
那豐饒的背脊長滿了草 瘦稜的寬度僅容一人行走 一年過去 草木易位 長出了另一個樣子
女兒北漂上大學後,返家次數幾乎是一學期才一次的頻率,除了寒暑假長假外,學期中搭配節慶,例如中秋節、母親節或是外婆生日等,作為家聚的集合日。這次返家是在春假連假,回家三四天幾乎天天都得陪著我們工作,對應休假模式的女兒甚感抱歉,但這也是代表著,她們才是和我們合作長久,最有默契的團隊夥伴。
因為工作因素,常常需要跑【台3線】,沿著曾文水庫一路往北到嘉義大埔鄉,中間的休息站——西興觀景台,就成了停靠休息上廁所的中途站。我非常喜歡「西興觀景台」,因為可以從高處往下看曾文水庫,另外,因為水庫生態豐富,連帶著廁所都能看見許多昆蟲,我喜歡來這,其實最大原因是來拍昆蟲的。每次來都有許多怪異不常見的昆蟲停在廁所, 讓怕蟲的遊客上廁所時心驚膽跳。
寒冬二月去了七股兩回,我帶著小相機前去捕捉候鳥的身影,鷗科鳥兒飛來飛去不好拍;鴴科、鷸科、雁鴨在遠處的塭仔,一小丁點難以判斷,我幾乎是用「猛按快門」來拉高拍到清楚照片的機率。接著,再試圖放大瞧瞧牠們是什麼鳥。小相機可以拍到什麼鳥呢?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多,可見寒冬中,許多從遠方來的候鳥,都不惜千里選上了台灣這個第二故鄉。
楊宏裕老師為《大臺南的地形》、《灣裡溪探蹤 :曾文溪下游走讀筆記》、《溪說臺南: 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曾文溪流域綜論》等書作者,他對台南地區的地形、曾文溪流域、嘉南大圳都深入研究。
冬末兩回遊玩七股龍山村,搭著船漂漂蕩蕩遊潟湖,下七股沙洲踏細沙,漁人老師蔡大哥一路生態解說,回程還烤鮮蚵,可惜我吃得愉快就忘了拍照,烤蚵是包含在遊船的行程裡,此篇就單獨書寫搭船遊潟湖的紀錄。
〈剝蚵聲〉 沿海沙洲小漁村,成堆蚵殼造地景,積堆一座小山丘,白灰中混有亮彩光,是孔雀蛤發亮著。 「叩叩叩」扁刀剝開殼,蚵仔在裡頭,剝蚵刀與俐落阿嬤合作無間,演奏一曲節奏鮮明舞曲。
▲這些都是要拔除的 隔了一個月來西瓜田,它們又不一樣了,上次是年前「轉芯」作業,葉子約莫長到七~十葉,藤長約50公分,又一個月長得如何呢?小瓜瓜都出來了啊~藤也長到瓜畦2/3處了。
Doch開設的「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以踏查曾文溪流域為主內容,爬山則是必走的行程,修課學生都得上山,鍛鍊身體、培養耐力,雙腳走上山林教室,這兩年來,數十位學生和我們走在烏山山脈的山脊上。
七股潟湖是個平靜的海面,相較於外海較為平順小浪,這樣的海域常常有著養蚵人家,搭著蚵棚、掛著蚵串養蚵,說是「養」蚵,其實這些蚵苗都是野生的,自己來附著在蚵殼上。
因為小事報工作之故,我得開始慢慢認識台南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的七股區,一連幾回出遊,記下慢遊深踏的紀錄。
早在寒假前,就先跟已大三的女兒預告,過年期間要和阿芳阿姨去爬山,沒料到南部一月底地震頻繁,只好先作罷!過完年,小女兒yoyo回學校劇組,忙著年後的表演。幸好還有zozo在家,就在她回台北前,同學kimi來台南玩,就一起相約完成爬山的願望。想想,上一次與女兒爬山竟是五年前的台南大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