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件工作計畫,反覆儲蓄能量、準備素材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調整面對對象的節奏。在已為期三年的「小事報」團隊,從第一年帶領孩子創作,尋找家中具有意義的紀念物,到第二年與小朋友一起寫大地詩,今年,延續文字編輯的角色與任務,在營隊中要與孩子討論「時間」,然後寫下「時間感」的詩。
防疫期把行事曆搞得亂七八糟,早到的、晚到的、腳步錯亂的,魯莽調配的,通通都攪和在一起,「小事一樁」NO.010、011分別是發表於2021.06及07兩個月,得趕緊記錄下來,把這份線上報紙分享給朋友們知道。
紀錄這一期(No.009)的〈小事一樁》線上電子報。 因為四月底去了一趟茶山部落,採集「松鼠的尾巴」展覽所需的材料,所以投稿寫了幾篇小事記,一併紀錄。
本篇文章是受維京出版社邀請書寫,因為維京於五月出版一雙胞胎童書——《基因大冒險》,所以讓家有雙胞胎的selena寫一篇帶養的心情文章。其實「一開始就不孤單」起始初衷,就是為了分享帶養雙胞胎的經驗與心得,沒想到寫著寫著就過了十多年,其中已不只雙胞胎主題。以下是我所寫的文章內容,與大家分享。
在此紀錄,我們一家人投稿小事報的「小事一樁」,由於一家四口都是「小事報」成員,所以,常常會有小事、小文散見其中(「小事一樁」強調小事就好!50字內)。這次有Doch的甘蔗收割機,zozo的菜園文,及我與zoyo共創作的菜蟲怪咖行為錄。
年前親子天下的朋友們,來信邀請我參與台南圖書館位於大橋的新總圖開幕,推薦書籍的活動,推薦書為自己2020年愛不釋手,或是2021年適合閱讀的書籍,立馬寫了幾本推薦給讀者,而且可以偷偷塞一本自己的著作,真好。
▲yoyo繪圖。(16.3ys) 在小事報「小事一樁」NO.003(2020.11月)投了稿,寫了一篇:〈鷹〉,還請了yoyo幫我畫插畫,把這些鳥看到的猛禽用短短的字句表達。 「小事一樁」是由曾經參與「小事報——安業刊」、「小事報——曾文刊」共同的夥伴持續創作的介面,讓我們的小小報持續發刊。
看著這本抹上沈澱的藍色的書封面,女孩激動的拳打腳踢,彼此互不相讓,反差的情境與色彩讓心情上下彈一下,不難猜想《我的妹妹》要說的就是手足之情。手足是最奇妙的關係,小時候天天相處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奮戰,有著共同的家庭與父母,成長背景相近,很多話題一下子就聊起,很多回憶是重疊的,一層又一層交錯著。長大後各分東西,像是合理分手的情人,平靜的分居,但一聚起來,話夾子說不停,那些兒時糗事一再被提起,多笑幾...
對於彰化其實有一點抱歉,左右家每次往中部去時,總是迫不及待去找居住在台中的好朋友 PJ,往往就在74號快速道路上穿越了彰化。所以,對於彰化其實還有許多不熟悉的地方,也覺得這樣穿越過去有些不好意思,這次,有一本書讓我可以停下來,好好認識彰化縣,這一翻閱才明白原來彰化很有意思!
去年七、八月,我喜悅著自己的文章刊登在美術館的刊物(高美館《藝術認證》雙月刊,2017.08),而今年我的文章又再次刊登在美術館的期刊,這回是在國立美術館的《國美藝誌》(2018.09月)。 今年初,接到一份很喜歡的工作,讓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創作故事,雖然最後完稿一萬五千個字的奇幻故事,無法在展覽時,全文放在互動軟體上,但一個月密集的創作讓我十分爽快,但也壓力大暴增,不停的長疹子啊!
記錄這一篇,實在是帶有一些捨不得的情愫,不過回過頭看,自己還能滿足的回味無窮。在《親子天下》寫專欄,從2012年開始書寫一些與孩子在家創作的文章,專欄名稱為「在家帶孩子玩」(2012-2016),後來想分享生活中可見的藝術活動與想法,於是衍生了「藝術事件簿」專欄(2016-2018),我這一寫,竟寫了六年的專欄,如今,碰上《親子天下》改版為雙月刊,方向有些調整,我這專欄要正式下檔了。我想,就像是教...
去年11月,跑了一趟嘉義新港,特別去「1/2自然農場」尋找陶藝家張和民的指標作品(請參見:來去鄉村找作品:嘉義新港「1/2自然農場」的俏皮指標)。阿民的作品讓新港的稻田自然美景有了不一樣的風貌,而這促成了我書寫這篇專欄,以「農村美學」作為文章的主軸,同時介紹了嘉義新港及台南土溝村兩大農村。以下是我在《親子天下》(2018.1、2月刊)的「藝術事件簿」的專欄內容,礙於版面篇幅問題,捨去了許多文字,這...
暑假到京都旅行時,預先安排了幾個景點,計畫性地想在這一趟旅行當中,鋪陳專欄內容的氣氛,就如今年冬天的環島旅行一樣,寫下「島嶼的路上觀察」這一篇專欄。到京都旅行要寫下什麼與藝術相關的題目呢?當我走在街頭時,觀察人、觀察建築、商店與招牌、工藝藝術⋯⋯等,這些環境中的靜動在我這旅客的腦海裡,形成一股特殊的京都美感。回到家後,我以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美學》及柳宗悅的《民藝之國 日本》作為這篇文章輔論書籍,希...
八月初交出的專欄,是一個充滿愛的題目。我們和孩子一起為自己的家設計家徽,從前我們設計藏書章,卻沒想過其實可以來設計家徽,這一次和暑假較有空的中學生zozo、yoyo一起討論設計,她們設計多款,後來各取一款做為我們家的家紋,完成後不但有成就感,而感覺彼此更加有凝聚力。我們可不只設計,還用木頭做出可掛在牆壁的家徽木牌,並且在刻印行刻出印章,整個過程洋溢著「好愛好愛這個家」的甜蜜氣氛。
這篇文章的刊登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是第一次,我的文章被刊登在美術館的刊物裡,而且是以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專欄作家的名義,對我而言,是一種實質的肯定。 今年四月份(2017.04.23),我在高雄美術館的「高美講堂」分享自己這幾年與孩子遊戲的經驗,題目是:「在遊戲啟動創造力:孩子們,玩創作」,演講過後,幸運的收到高美館《藝術認證》的邀稿,編輯希望我就這次演講的題目作一個文字稿的分享。這一篇文章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