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若沒有個安靜的地方稍作停歇,我不知道該如何沉澱白日過多的刺激,更不知如何轉化歸入內心的抽屜。
音響正播放出黑哥謝銘祐其「麵包車樂團」專輯——《出發》的音樂,其〈乞食調〉非常適合現在聽。 今日正月十五日,是農曆春節過年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和冬至一樣,搓湯圓、吃元宵,一家團圓。
去年秋末,嗜吃橘子使然,一家子跑到台南關子嶺,幾年前在此處買到的橘子酸甜好吃,尤其南寮的青皮椪柑品種更是絕佳,為了這些柑仔,我們又繞著山路來到關子嶺找酸甜味。
九月過後,每隔週三下午就是「小事報」營隊時間,今年分六站同步進行,我和Doch進駐台南土城國小。上一回小編們帶我們走一條路,他們從學校走往「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今天主題是:帶你認識一個人,也就是採訪一個人,小編們決定拜訪位於土城市場附近的「讚伯包子店」,想介紹土城在地美味給中上游的另五所小編們知道。
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家裡的兩位少女就會自己在廚房裡東弄西弄的,自己發明一些愛吃的食物,還記得前幾天去秧苗場訪問,搞到日落才回家,寫了訊息要女孩自己煮晚餐,yoyo只回答我,下午自己發明了牛奶冰,要讓回家疲憊的爸爸媽媽吃。沒想到,這胡亂發明的牛奶軟沙冰(我自己取名的啦)還真的好吃啊!
知道「小羅賓的廚房」已經多年,Doch老師跟我提起,學生經營一家紅豆餅,領養了一隻德國犬,自己修建老屋當店面,他講得很生動,我聽了很心動,每回北上總希望能安插一段紅豆餅下午茶,可惜一直沒有適當的機會,這次來去匆匆新竹演講,終於被我找到了好時機,返家南下前,一定要去看看學生,看看德國犬,當然,還要吃他們的戀戀紅豆餅。
寒假到北部旅行,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逗留幾小時,看展總是十分投入的Doch,一直卡在展覽的最前頭,像個被釘住的釘子,完全無法移動的盯著資料看,我們母女三人卻已經大致參觀完展區,到底是我們太走馬看花?還是他太投入?!
心血來潮,來分享幾家左右家常會在台南吃的小吃部,大都是中式小館、庶民美食,在甜蜜多多的台南享用美食,明顯吃得出來,這些飯菜烹煮時是撒著「糖」的,也明顯感覺到烹飪高手在人間,每一種料理都有自己的風格與堅持,台南人的手藝真的是無敵。
幾天前,氣象強烈報導,入冬以來,霸王級的寒流即將來到,怕冷的我,猶豫著到底要不要頂著8度C的低溫去爬山,我問zozo:「8度耶,要元旦去嗎?」她回答我:「這樣不是很特別嗎?」我問Doch:「8度耶,要元旦去嗎?」他也說:「還好吧?!」疏不知怕冷的人,一聽到十度以下就發抖。既然家有兩票都說無妨,那就體驗一下低溫下爬山的經驗,繼續執行左右家元旦爬山的傳統慣例。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路線終究得往南部行,百年前日本文豪佐藤春夫遊臺寫下的著作——〈女誡扇綺譚〉,其故事場景在五條港及安平,若循著佐藤春夫的筆,能畫出多條路線及景點,經過百年仍尚存並熟悉的景點,必然成了探訪的目標。我攜帶著書,踏點著,氣溫不是百年前的縟暑難熬,而是氣候宜人、正午稍有烈陽的秋末,頂著愉快的心情,踏著雙腳走著走著,發覺愈來愈親近台南府城。
十二月七日,是我的生日。 這些年,老早就訓練好自己提出生日的請求,不用不好意思,直接說,也是一種體貼家人的舉動。我可有許多請求,在心裡潛伏許久,常態的生活步調得暫緩擱置才行,因為對自己好一點的念頭,在歲月數字愈來愈多時,愈是加深內化。 ▲2020.12.07這天的雲好特別。 生日是個什麼日子呢? 就是個面對自己的日子啊! 細數一下,自己到底是多少歲數?(我很清楚,數字愈來愈不可愛) 細數一下,還有...
去台南「透南風」咖啡館三、四回了,不知為何,每次進城就想去坐一下,也許是那兒的氣氛使然;也許是它有實力,讓想靜下來閱讀或工作的人,有個安身之處;也或許透南風的朋友,就如早就認識的朋友;還有,下午三點出爐的麵包相當吸引人,常常可以讓我們在隔一天早晨,有個美味愉快的早餐。種種原因,讓我們在非假日時,走到市中心,總是不由得迎面感受「透南風」。
▲「Error 22鼴鼠」入口 十一月二十日,二〇二〇 週五,慣有的進城日。前一日,才想著該走府城哪一巷弄,決定去吃林鴻文老師題字的「山記魚仔店」,幸運的,在開山路找到停車位。 「山記魚仔店」是一家平價卻有精緻感的店,點了鮭魚飯、滷豆腐(好嫩的豆腐)、手捲及味增烤魚,兩人用一百多元吃了簡單又滿足的一餐,這家店從早上六點開到下午兩點,要吃,得有緣分啊!下回,要來吃魚料理,那才是他們的招牌。
這個暑假,左右女孩有個特別的經驗,兩人在不同日期拜訪台中,zozo與好姐妹兩人閨蜜小旅行,yoyo參加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活動。她們在一週內,分別獨自離家,也獨自與爸媽在一起。我們突然嘗試到僅生一個孩子的生活,女孩更是體驗到獨生女的滋味。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已進行到後半段,繼續記錄著今年盛夏的這段旅行。 佐藤春夫來到台灣的一百天,在最後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九日,來到了豐原。豐原舊名為「葫蘆墩」,光想像就會將其地形如葫蘆所連結,甚至在老地圖都可以看到以「葫蘆」來標示葫蘆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