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事報工作之故,我得開始慢慢認識台南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的七股區,一連幾回出遊,記下慢遊深踏的紀錄。
寒假期間,去了西瓜田一趟,距離上次大學生們種下西瓜苗,已接近一個月,我想來看看這些苗長得如何?我站在曾文溪河堤上,看向遠方,陳大哥在寮仔前忙著裝物品,更遠的地方有千歲團阿嬤,偶而有台鐵列車經過作為背景;另一頭遠方則是柏豪駕著灑水車在注水。
你若搜尋「淡水老街 廟」,會發現出現相當多的廟宇資訊,想像一下!在清法戰爭期間,滬尾居民一定忐忑不安,到廟裡持香祈福,祈求各方神明讓法軍節節敗退肯定是常有的事。一八八四年十月初的「滬尾戰役」,清軍在短時間內擊敗法軍,滬尾老街上的廟宇都流傳著神蹟,我想走的就是這幾座廟,分別是主祀媽祖的福佑宮、主祀清水祖師的清水巖以及主祀觀世音菩薩的龍山寺,它們都有光緒帝賜予的匾額,甚至清水寺還有面牆的石雕,刻著清法...
▲yoyo十一歲畫 在準備一場幼童銜接小學的演講時,我做了一張投影片,落下「愈是重要的事,愈要有儀式感」的字句,對孩子已經成年離家的我來說,這件事是回朔育兒過程中非常正確的決定。肯定生命中每一次的轉變,因為重視,所以掏心地為它慶祝,這不僅是讓孩子看見父母對他成長有正向的喜悅,更是一種溫暖的扶持,這份正向喜悅會讓孩子有信心邁入下一個階段。
開始留意清法戰爭史事,源自於臺灣歷史博物館「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展期至2025.05.04),當時對於展覽中 ,法國軍官薩勒(Firmin André Salles,1860-1929)一系列攝影最感驚訝,即便在交戰之中,稱之為敵軍的法國軍官竟可與村民合照,氣氛和諧,以及多張北台灣的攝影,呈現十九世紀台灣戰爭中的模樣。書中挑選多組照片,作者逐一說明分析。
早在寒假前,就先跟已大三的女兒預告,過年期間要和阿芳阿姨去爬山,沒料到南部一月底地震頻繁,只好先作罷!過完年,小女兒yoyo回學校劇組,忙著年後的表演。幸好還有zozo在家,就在她回台北前,同學kimi來台南玩,就一起相約完成爬山的願望。想想,上一次與女兒爬山竟是五年前的台南大凍山。
寒假末,北上看女兒戲劇表演,翌日再到台北美術館觀展,這期間有個重要的國際大展,是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的個展,集結了他七十件攝影作品、壁紙裝置及動態影像。
寒假初始,進行了四天三夜的旅行,定調在十九世紀的清法戰爭,我試著走踏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地理位置,以基隆、淡水、暖暖為主,那是1884-1885年年間發生的戰事,也是因為這個戰事,百年後大家揶揄著,差點台灣就因為清法戰爭或是日治初期差點將台灣賣給法國,島內就講法語、變成法式風情了。
已經二十歲的女兒zozo近來養了一隻老鼠,她告訴我,這是在完成童年的夢想。因為小時候,我沒有讓她們養任何可以互動的寵物,充其量只有小魚缸裡的孔雀魚。
一場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一篇1970年的文學作品,〈福祐宮燒香記〉,讓我延續著歐洲旅行的氣氛,走讀十九世紀「清法戰爭西仔反」的北台灣路線。旅行還得搭配書籍,我從十九世紀在台茶商陶德(John Dodd)的紀錄開始。
去年十一月底,在台南新化農改場的「農畜聯合開放日」中,免費得到一包油菜種子,對於油菜的口感幾乎沒有記憶點,可能我的母親不愛吃油菜,所以成長過程中,幾乎鮮少吃到這樣菜,不過倒是常常看見油菜花花田。作為綠肥作物的油菜花,是東部花季的主角,大片開黃花的油菜花田有著女兒小時候的影子,我帶她們走入田裡,拍了幾張漂亮的照片,那是我對油菜花最美的印象。
年節初三是家人走春的日子,今年只有我和大姐家,兩台車就好出發,我早就計畫好到人潮不擁擠、停車方便的左營舊城,想從舊城東門、見城館、龍虎塔、見城步道一次同區達標,這個我時常散步的路線,被外甥美稱為「文化之旅」,讓我可檢討了,文化還不夠深啊~不過,過年親友相聚就是走走停停、拍拍照、吃吃美食,就是絕佳的模式,不宜過多知識量。
對於中國飲食文化史並不熟稔,只是特別愛吃麵食,就會留意「山西刀削麵」、「山西麵食館」等招牌,也是因為「山西」常常會與麵食相掛,而感覺到山西的麵食文化應該是豐富的。
年前女兒zozo央求著過年要我繼續辦活動,那時忙到焦頭爛額的我還沒想什麼點子,不過仍說:「好啦!我是很想要做夾夾樂。」然後就開始構思著,這個遊戲該如何用最簡便的用具進行。
農曆年就是與親愛的家人相聚在一起,我們一家四口備好零嘴、備好話題、備好溫情等著和家人一起團圓。除夕夜和西川爺爺及阿伯相聚,初一則是親愛的乾媽家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