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傍晚時分,於台南善化河堤運動跑步,秋的溫度如此善良,無造成肌膚不適感,成群的白腰文鳥雀悅無比,飛越穿梭在河床的雜草叢裡。
「那一天」是一種懷念,擱在心頭,反覆念之。翻閱當天的日記,把那天溫熱的陽光、不遠處的海浪聲、瀰漫在村子裡的果樹香味及宮廟香爐裡捲繞而出的香火味,通通找回來。
又是一場因為工作,而外掛的小旅行。想起從前得接送就學中的女兒上下學,無法拋下她們接北部的工作,現在反因為她們北漂上大學,而較能應允北部的邀約。十一月中,代表小事報團隊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籌劃的「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論壇,我請同是小事報團隊成員的女兒一同參與,一家四人亦私亦公地在一起,最可惜的是,我們都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了,卻沒有時機入館參觀。我說:「你們兩歲多時,就來過這裡」;她們說:「...
氣溫無預警地降了,冬已經踏上了南方。硬碟中未整理的照片,仍有初夏烘熱的影像,那穿著短衣、溫度數字逐漸上升的夏日中,有一資料夾藏著我鑽入高雄人車熙攘市象中,特顯安靜的「愛河之心」公園。
2020那年,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看了一檔「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展覽,第一次感覺到,原來「筆戰」這件事,是從百年前就開始操作,那並非現代產物,現在人們可以自由地透過自媒體表達己見,過去則是透過報章投稿隔空喊話。
那隻白白灰灰的小熊,是我在女兒零歲時,用109元在「九乘九文具店」買的玩偶,那時它鼓滿豐盈,可不是現在乾癟模樣。
這些年多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除了小事報外,官田拔林「種書店」的成立也是,播種人之一的我,時常得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於是往拔林村去的機會愈來愈多。我總是在聽到在地居民的心聲後,就想要完成他們的願望。記得不久前,黃大哥寫了訊息給書店,希望我們能夠多辦一些活動,讓當地居民一同參與。我把願望單轉達給團隊中「拔林工作站」瀞瑩站長,然後一場藍曬活動就產生了。
因為工作邀約,一連兩週五到潮州高中分享,也因此,有了與當地人交集的好機會,我不免問:「哪些地方值得一走?哪些在地美食值得嚐嚐?」謝謝「台灣好基金會x大潮.南扎根計畫」的夥伴告訴我,在地深根蹲點後,發現潮州的好去處。這是兩次的小買小吃旅行,一起記錄下來。
總習慣在生活中拍照紀錄,佐以文字便是日後清晰可憶的往事。硬碟裡有許多照片,一直擱著尚未整理,像是沒有歸檔的文件擾著我,強勢攻勢我自豪的執行力。還是把幾個月前發生的事,以圖文記錄下來吧!這次紀錄的是兩回彰化旅記。
每隔一個月到台南官田區拔林的「種書店」值班,紀錄著書店大小事情。這天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兩個小朋友的到來,終於有渡拔國小的小朋友走進來了!(我真的很少在村子裡遇到小朋友)
海明威在其著作《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一書中,紀錄巴黎的一家書店——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而這本繪本:《席薇亞的書店》,說的正是此書店。
是該去看看夜祭了!在西拉雅族群區生活已十年,年年都喊著要去看夜祭,但礙於孩子中小學求學期間,得保有體力接送上下學,且又不放心半夜出門去,把女兒留在家裡。終於,等到了女兒北漂只剩我倆,就在好友阿邊再次的鼓舞下,不顧隔天中午前後都有課的壓力,夜間往台南東山去。
童年時期,因為家住高雄的邊緣地帶,母親也未曾穿著華服,帶小孩去逛時髦的崛江商圈,因此,從未有鹽埕區繁華景象的記憶,反倒自己青少年時期愛逛街,而對五福二路的「新崛江」有認同感,也是在那時我才知,原來「新」崛江的命名是因為有個舊崛江。
從【國道10號】開往美濃旗山一帶,美濃總是多於旗山的次數,我遺忘上一回是何時去蕃薯寮(旗山舊稱),滑文部落格才知已是七年前的事,2016年帶著公公到老街及孔廟。
今年春天,去了一趟南鯤鯓,忙碌生活而無以文字紀錄,直到前幾天再訪,又是春夏過去秋來到,小旅行的節奏敲響了半年前遺漏的音符,要我趕緊以兩回的旅記共譜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