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需要父母自身的示範

自律,這是多麼艱辛的修練!
長時間的自我要求,讓自己步上規律的步調,每一個規劃與執行,不斷地考驗自己的支撐力與耐力,這真的不容易。而自律涉及的範圍如此廣大,不止是學習上的自律,生活上的所有事件,幾乎都在和自己的內心交戰。

這一期親子天下(2012.12月刊)「自律基本功,從哪裡開始?」一文一開頭便說:
自律牽涉到自我察覺和自我要求,所以基本上它是個很高層次、涉及非常多面向的事情。


我該不該在晚間吃下宵夜?/我可不可以偷吃那顆糖果?
我能不能賴在沙發上一直看電視,不起來工作?/我可以一直看卡通節目而不寫功課嗎?
我和另一半吵架時,可以直接飆出情緒,不管環境中的其他人嗎?/我能不能大聲喧嘩,不理會鄰居的需要安靜的環境?
我厭倦了這項興趣,成人就能三分鐘熱度?/我可以不要學小提琴了嗎?那好無趣。

成人與小孩內心的交戰,其實都很相像,如果爸爸媽媽以身作則做到了,那麼孩子也許有了依據,可以依循父母自律的態度努力達成,反之,如果爸爸媽媽本身自律性不高,是沒有說服力要求孩子的自律行為。


▲zozo,2012.08.12,8ys

自律總伴隨著「犧牲」、「忍耐」,對孩子來說,「犧牲」、「忍耐」是負面、不舒服的,如果引導孩子正面看待、延後享受,那麼,這件事也許就沒有那麼困難。
例如:
我可不可以偷吃那顆糖果?
我可以試著忍耐,在不對的時間偷吃糖果,其實很痛苦,因為會擔心被發現,如果忍下來,下回有慶祝活動時,吃糖就變得愉快些。

我可以一直看卡通節目而不寫功課嗎?
我可以試著忍耐,因為在寫功課前看電視,其實會很緊張,擔心著功課還未完成,如果寫完再看電視,那麼我就可以放心地看。

這延後享受的忍耐功力,就如「自律基本功,從哪裡開始?」一文說的:
「延宕滿足」或稱「延後享樂」是自律行為中一項珍貴的能力,它可以讓人獲得較高層次的幸福感。


▲zozo,2010.10.07,6.2ys

文中還提到,具備以下特質的孩子比較自律:
一、口語發展較好的孩子
自導式的私語常出現在三到五歲孩子,像是孩子在扮家家酒時,自言自語(其實是和玩偶說話),而這私語能幫助幼兒計畫當下的活動,也能協助幼兒控制自己的衝動。我想起女兒兩人常常藉由玩偶作角色扮演的活動,當玩偶不乖時,她們還能勸告它,而這勸告似乎就一次又一次地內化成本身的作為,女兒一點也不敢胡亂,因為她們有教導玩偶的責任。文中說到:口語發展較好的孩子,較能善用這項「認知自我導航系統」來控制自己的行動。

二、內在標準較高的孩子
文章中提到:美國心理學者班都拉(Albert Bandura)指出,孩子是將重要他人的標準,內化為自己的標準。
所以,父母、老師、同學都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內在標準,都是孩子模仿、採納標準的對象。而這也說明了當父母自律性高,孩子也會依循父母的腳步。

三、樂觀的孩子
樂觀的人會正向看待自己挫敗的經驗;悲觀的人會因為挫敗經驗而全盤否定自己。當悲觀孩子覺得自己很不好時,他是沒有動力往前的,反之,樂觀的孩子,知道了自己哪兒不太好,會試圖改善、再接再厲,這自我改善的過程就是自律的行為。
正向心理學家賽利格曼認為,孩子的悲觀,有一部分來自他所接觸及尊敬的成人,所以首要之道,就是父母先改變自己對事件的解讀方式。

四、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孩子
文中指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以下兩點是增進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具體作法:
1.擁有成功的經驗,或看到別人成功的表現。
2.獲得口頭上的肯定。
我想起自己只要遇上困境,總會在日記裡鼓勵自己「你可以的!你辦得到的。」甚至,用呼口號的方式大聲地肯定自己。我把這模式也套用在女兒身上,當她們遇上瓶頸,除了正面言語鼓勵她們之外,我跟著她們一起呼口號:「我可以的,我一定辦得到。」這加強的語句,常常帶給女兒無限的能量,讓她們勇於面對困境。

所以,孩子自律性的培養,父母的行為模式與語言加持是很重要的,教導孩子(也是告訴自己)正面看待事件、樂觀解圍困境,這就是孩子學習自律的開始。

「自律基本功,從哪裡開始?」,Link
※本文同時刊載於「親子天下網站部落格共合國」,文章Link!親子天下網站Link

延伸閱讀:
十二歲生日的音樂鈴 
有內容的讚美 
終結小學生的分心
放手讓他做,其實是幫助他
處理情緒~給孩子一個示範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謝謝妳的分享,能從小就很自律的小孩,將來長大一定會很有一番成就。^^

留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