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玩具 紐倫堡「玩具博物館」(Spielzeugmuseum Nürnberg)內有一個標語,讓我好喜歡,它寫著: 玩具就是魔幻 玩具不一定要到商店買。 一個物件+想像力=玩具。 每個東西都可以是玩具。
「樹谷生活科學館親子木工坊」邁入第十二年,回想第一次進館辦木工活動時,女兒zozo、yoyo才小學三年級,如今已經北漂唸大學了。幕後負責人Jason、子瑜(他們是前後任博物館負責此工作坊的夥伴)及我,三人都笑說十二生肖已輪一輪,當年一歲的都已經十二歲了。
這應該是個特別的一學期,過了三分之一後,教室挪到了每個人的家,是客廳、飯廳、書房,也可能是未摺被的軟床上,這期間身體是攤著的,心情是無聊的,總找些事做吧! 「防疫在家,我們在社區看到的二十種生物」紀錄的是從2021.05.19到2021.07.12,這五十幾天的三級警戒日,我們在家看到的二十種生物,這一篇我整理了二十種居家型活動,那是當時我們在家玩的休閒活動。
愈是困苦,愈是接近原始階段,人的創造力就會提升,旺盛分泌著。為求變化、求生存,什麼點子都會想出來。 這是防疫期間最大的心得,很多人開始創意開發防疫商品,烹飪防疫特餐,還有各式各樣在「悶燒期」創造出來的點子,求的就是讓平淡的生活有趣一點,讓自己開心一點。
每一回辦完親子木工坊,左右家就多了幾個好朋友,那些專注、好奇的孩子,背後總有父母支持著,而這些大朋友與我們有著共同的想法,彼此調性相同,於是即日起就成了好友。兩年前參加過竹節人及今年滑行板的淑麗,告訴我:「為什麼只是見過兩次面,卻覺得認識很久。」或許就是我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吧!
小女兒yoyo小學四年級時,因為累計好行為的獎勵,請求到五金行買輪子作為禮物,九歲的她說想要做一個有輪子的東西。那時並沒有立即做出什麼輪子滑動的作品,直到兩年後,我們才與她共同做一個滑行板,創作的想像畫面,就是孩子坐在板子上滑來滑去的,樂趣無窮!
這大概是我DIY年節活動道具最簡單的一次了!起因只因為我把一只雙面膠用完,看著剩下的紙圈,想著:總可以做點什麼吧?!於是萌生套圈圈的想法,就用這只即將廢棄丟掉的紙圈,作為今年初二抽紅包的主要道具。
原本應該是兒童節的活動,因為新冠病毒攻佔,一年一度的「樹谷生活科學館親子木工坊」延到暑假來進行,這一次我們要玩什麼呢?selena腦力激盪一下,這次我們來做「竹子樂器」。
她們四歲的時候,有一盒對她們而言好大的骨牌玩具,那是Carol阿姨送給她們的生日禮物。每隔一陣子,這一盒大禮物就會被想起,然後重現江湖,排列一番。一年一年過去,孩子長大了,要排出大陣仗難不倒她們,有時甚至都覺得木頭數量不夠排列,這一盒大玩具隨著女孩長大,就變成了小盒的玩具。我們並沒有因此多補充木塊,因為每一次排列排骨牌,總會融入許多家裡的物品,這樣亂組合可能無法順利過關,不過也從中找到類似玩積木的...
執行這個創作的動機乃是因為yoyo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回在家累計好行為的獎勵,竟然說要去五金行挑選禮物,而且挑了「輪子」,她說想要用輪子做東西。這組輪子一直留在家裡,直到現在我們才開始想著如何用輪子創作。
上一篇介紹「塑膠籃+輪子=媽媽的置物籃」,這一篇專屬小孩的,我們來做:紙箱+輪子=孩子的玩具箱。
小時候我未曾擁有過玩偶,可以想像,或多或少帶有些許的羨慕與孤單度過童年,那處境就像是繪本《米拉貝爾》中的小女孩,沒有洋娃娃只好玩母雞一樣。兒時的小小遺憾總會影響著我,所以,當女兒出生第一年,我就忍不住買了一個小熊玩偶,心裡想著女孩一定需要玩偶,這是普遍的父母現象,自己沒有的,就希望孩子能夠有,沒想到,我這一舉動開始了女兒與玩偶長遠的關係。
我的姪子翔翔長大了,許多當年和左右姐妹玩的把戲,姑姑我都可以拿出來和他玩,而zoyo也趁機再回味,因為再次創作舊勞作,我們反而從中得到新的靈感,好像把遊戲玩具升級了,像這一次的釣魚箱勞作,我們就添加了加減分玩遊戲規則,孩子玩得很開心。
女兒的房間有一角落我稱為「倉庫區」,並非是凌亂的雜物區,而是置放許多從小到大曾經玩過的玩具、做過的作品、創作的工具畫筆及素材。如果她們想要玩點東西、做點東西就會主動到倉庫區搜尋。這裡有很多的物品都超過五年以上,只要一拿起其中一項,都好像可以說出一大串zoyo的童年往事一樣。
▲竹崎車站 說要到竹崎走走已經好一陣子,主要是因為前些日子和孩子一起看了侯孝賢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劇中有些場景是在竹崎拍攝,從未去過竹崎的我很想親臨現場,雖知數十年過去,竹崎一定和影劇中的模樣完全不同,但我依舊想到竹崎走走,至少我知道,那個 Sandwich Man肚子疼,跑進廁所後,被頑皮小孩偷走衣服的竹崎車站,至今改變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