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事報多年,常常往返曾文溪上下游,對此溪的認識隨著行駛【台18線】/【台3線】的里程數逐漸加厚,我最熱中做的事,就是希望能夠上下游互相交流,小朋友互相認識、獵人農人互相切磋,物產當然也希望能夠交流品嚐。
此篇收藏著三天兩夜「達邦進修團」的精彩畫面,是工作畫面,是歡樂情境,是個人專注模樣,是全體合照的紀錄,就讓這些影像畫面清楚地留在這篇文章裡。
我問:「接下來要做什麼?」 Mo'o老師:「接下來,要讓你們『靈魂歸位』。」 我們14個人,14具靈魂, 跟著這位深入人心的老師, 來到召喚自己的場所。 出乎意料之外,卻是打從心底期待的旅程。 (摘自Doch臉書)
從海拔40公尺的南藝大出發,抵達海拔約1150公尺的達邦舊部落Lavana。下午1:40到獵人老師家,與久違不見的安大哥喝了杯茶,問起下午要做什麼呢?安大哥停頓幾秒後說:「我們去拉黃藤。」
每年暑假是小事報辦理營隊的時間,我們總是徵召大學生、研究生進入「報衝小組」,共同完成年度任務。對年輕人來說,作為營隊工作人員雖也是學習,但仍有照顧小學生的責任,應該要有專屬他們的學習團。恰在去年八月,安孝明獵人老師提起修復傳統屋一事,當下我們允諾會帶著學生一起來協助(其實本來也想把青農老師一起帶來的),就這樣,促成了「報衝小組」寒假進修的機會。
秋末,是小事報團隊的農閒期,自八月營隊結束後,夥伴們都沒有再次交集。11月初看見小事報的瀞瑩與種書店所處位置——台南官田渡拔里的小朋友一起打籃球,大人小孩四人混齡一起玩,似乎也沒有實力懸殊過多的問題,而打球中會有火車經過,刷過鐵軌的聲音作為特殊的背景聲,這觸發我想辦一場籃球賽,召集「小事報」及「種書店」夥伴,一起來一場有畫面、有聲響的「小種盃籃球友誼賽」。
又是一場因為工作,而外掛的小旅行。想起從前得接送就學中的女兒上下學,無法拋下她們接北部的工作,現在反因為她們北漂上大學,而較能應允北部的邀約。十一月中,代表小事報團隊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籌劃的「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論壇,我請同是小事報團隊成員的女兒一同參與,一家四人亦私亦公地在一起,最可惜的是,我們都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了,卻沒有時機入館參觀。我說:「你們兩歲多時,就來過這裡」;她們說:「...
紀錄「2023第五屆小事報」工作進入尾聲,我想特別記下這兩件事,關於講師群的首次會面連線,與最得力的報衝小組二代。
寫著寫著,我竟然已經記錄到結業典禮啦~營隊結束已經過了一個月,剩餘的歸檔工作漸漸要收尾。
小事報營隊第四天進入靜態的創作時間,從「流域小詩課」到「下大標」、「排版編輯課」,都是要讓小編們開始專注地進入編輯工作:書寫報紙及排版階段。而在這一天,編輯團隊正式進入小事報,一整排的《藝術觀點ACT》專業美術編輯群,已架好電腦、掃描機、影印機,準備好紙也購買了綠色乖乖,開始進入編輯大陣仗。
多年來在小事報引導小朋友書寫小詩,我總是特地訂下當年度的主題,2022年土、植、竹、水、石五元素的二行詩;2021年為有「時間感」的詩;2020年為山海自然的詩。今年,我想與小編們來一首「有節奏感的詩」。
當小編們在沙灘上流連忘返,喊都喊不回來時,黑色剪影勾勒出小事報營隊年年堅持到出海口的美好畫面,什麼憂,什麼愁,什麼生疏與陌生,在曾文溪出海口迎著風,一切似乎都會化解,都會總結出「我們同住一條河」的事實。
這堂課有四部分,介紹曾文溪與兩大水庫、介紹育苗工作線、親手捲秧苗出貨,最後一起灌蟋蟀。 十一歲的小朋友跟著「農人帶路」,上半場陳鴻偉老師傳遞稻米知識,也讓小事報大小編輯真空包裝一包米。農人老師告訴我們,一期稻作的育苗時間大約在小寒與大寒之間,二期稻作則在小暑與大暑之間,而這育苗的工作就是第二個農人老師胡育旗在「渡頭育苗場」進行的工作。小事報營隊時間早已過了小暑與大暑之間(7/6-7/22),已沒有...
第五屆小事報營隊走完了【獵人帶路】課程後,緊接著要把上課場域從鄒族部落移到嘉南平原,【獵人帶路】課程瞭解鄒族文化,【農人帶路】則是帶著大小編輯前往台南官田地區,瞭解台灣稻米與農耕知識。
小事報營隊就像是一個短期的班級學習週,五天學習包含前三天的動態踏查,以及後兩天的靜態編報,這是一場極動又極靜,動身體又得動腦筋,積極好動又得極度專注的營隊,我們得想出許多對策,才能讓小編在營隊中呈現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