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zozo在旅行中,曾經拍下這張吳晟的介紹版。 我在2015年自己的新書《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中,分享了一首吳志寧的歌「全心全意愛你」,那是他將父親吳晟的詩〈制止他們〉譜成的一首台語歌。這首歌是我開始聽吳晟的詩、吳志寧的歌的開端。 寒假旅行時,我帶女兒到彰化溪州,那是吳晟的故鄉,在「成功旅社——農用書店」裡看見許多吳晟的詩;到花蓮「時光」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店仔頭》,這些都讓我們的旅途包圍在吳晟的...
暑假期間,集中與zoyo共讀《聶魯達的信差》一書(也是我以前讀的書),這本書的主角是智利詩人聶魯達,他在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死於白血症。書中的年代約1970年代,正是智利社會黨贏得政權時期,此時,智利左派右翼一片混亂。若對應於台灣此時期,台灣正開始著手十大建設,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小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愛哭的孩子,鄰居的阿伯總是消遣我,一大早就可以聽到我嚎啕大哭,像個吹笛的小孩用笛聲劃開破曉時刻。長大後,我明白那是內心不安全感所釀成的恐慌,吹笛小孩僅是用哭泣尋求協助。
從書名看來,我們無法預測這是一本什麼樣內容的書,直到我和女兒共讀,開始進行第一段後,才發覺這是一則擬人化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盒鉛筆盒中的一枝筆。我想起了卡司特提斯的《書看書 魚釣魚》、《弄想成真》也都是將家中的物品擬人化,寫出物品的心聲。
1997年我買了一本特價的書,為的是收集閱讀「大師名作坊」系列書,當時年輕的我,有開闊的心接受各式各樣的書籍,並樂於認識更多的作家,只要存一點錢,我都願意多買一本書。購買這本《種樹的男人》出發點是「收集」,這份「收集」與書中種樹的男人不一樣,他收集的是橡果子,是大樹,是一片茂盛的森林,而我卻僅是那一點點書架上的成就感。
半年前,無意間看到小川洋子的作品,我像是遇上一見鍾情的愛人,醉心到把她的書一本接著一本閱讀,從《人質朗讀會》、《博士熱愛的算式》、《米娜的行進》到《秘密結晶》,每一本都精彩的讓我陷入小川洋子鋪設的故事情節當中。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博士熱愛的算式》,因為這一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也享受)著「數字」的奧妙,甚至感覺到「數字」是具有哲學性,我忍不住與Doch及左右姐妹分享幾段精彩的對話,每說到驚喜之...
成長過程中,是否曾經有過讓你不太懂的大人,你不知道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總覺得怪怪的,怎樣也想不通,這些大人身上譜了一曲名為「遙遠的世界」的歌曲,和我們距離好遠好遠。
卡夫卡是我成人之後,書櫃裡的重要角色,每隔一兩年,總會拿起他的書重讀。在讓女兒看這部電影前,我和Doch兩人預先看過,想著:「十歲的孩子適合看這部電影嗎?她們會看得懂嗎?會不會怕影片裡的蟲?」 我始終認為,卡夫卡筆下那變成一隻蟲的葛雷戈,他的變形模樣應該是由讀者在腦中自行蛻變想像,各有各的蟲模樣,醜陋、恐怖及孤單程度不一,如今電影呈現葛雷戈的變形,少了觀者的想像,孩子能接受這隻和她腦中預設不一樣的...
翻了書才知道又挑了一本關於死亡議題的書,原以為又會來一股讓人鬱悶的糾結情緒,幸好作者並不煽情,他不刻意營造死亡的恐懼氣氛,而是用「收藏天空」這種類似創作的方式當作故事主軸,用一次又一次收集到的天空,紀錄故事中母親一點一滴的離去。媽媽最後離開了,也許就像是天空永不停置在某一時刻,但因為透過收藏,好像留下了當下的天色與氣氛,細細想來,故事中的女孩似乎也間接留下了當時和媽媽對話的溫度以及母親淡然的身影,...
22歲時,我讀了這本書,那時看見星月書房出版了這麼一本可愛的書,其封面設計深得我心(更甚於現在再版的封面),完整地呈現繪者米夏埃爾.佐瓦所描繪的肅靜氣氛,黑色的夜,檯燈的光投射在桌上的一杯咖啡及讀完的報紙上,小國王十二月站著,手背在後,他身形雖小卻氣宇非凡,若照書裡含意,小國王應該進入晚年了。
▲這是我們在圖書館借的《城南舊事》,後來也買來收藏了。 小的時候,鼓勵我閱讀的爸爸,常常在假日時,帶我去二手書店買書,我經常挑了一大疊書回家,爸爸從不管我找了什麼書,只要女兒喜歡都可以,所以在我那一大疊書裡,常常是笑話集、百科全書、兒童故事,然後也會不知不覺誤放了幾本大人閱讀的書,我不知國中時期常常看的綺君的《錢塘江畔》是不是也是這樣誤買而來,在當時我幾乎把這本書看過一回又一回。這次,第一次帶女兒...
▲竹崎車站 說要到竹崎走走已經好一陣子,主要是因為前些日子和孩子一起看了侯孝賢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劇中有些場景是在竹崎拍攝,從未去過竹崎的我很想親臨現場,雖知數十年過去,竹崎一定和影劇中的模樣完全不同,但我依舊想到竹崎走走,至少我知道,那個 Sandwich Man肚子疼,跑進廁所後,被頑皮小孩偷走衣服的竹崎車站,至今改變不大。
幾個月前,Doch將侯孝賢導演介紹給左右姐妹,他認為女兒應該要認識這位台灣電影界非常重要的導演,透過實際看電影是最能表述作品的風格,於是我們借了好幾部侯孝賢導演早期幾部電影作品,讓女兒直接從影片中接觸這位台灣電影史上重要的導演,從「兒子的大玩偶」(1983,三部曲,包含《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小畢的故事」(1983)、「童年往事」(1985)到「風櫃來的人」(19...
其實,我並不了解三毛,很小的時候讀過《撒哈拉沙漠》,卻怎樣也記不得內容,怪自己年紀小沒慧根,讀不深文字之美。一直到十七、八歲時,姊妹淘同學敏好喜歡三毛,總是說著無數三毛的故事,看見她喜歡三毛,我也把小時候對三毛的一點印象拉到我的年輕時代,我的年輕太平淡,同樣是近二十歲的年紀,三毛已經開始發表作品了。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英文名為Echo,她開始學寫字時,因為總是學不會「懋」,所...
▲孩子有他堅硬的一面,他要做他自己。zozo,2005.11.11,1.3ys。 我記得我是二十歲的時候讀季伯倫(Kahlil Gibran)的『先知』(THE PROPHET),當時我沉迷於這位中東詩人所有的文字裡。 格友Penny在〈我的小時候你知多少〉的留言喚起我的文字記憶,我迫不及待想與所有有孩子的朋友分享季伯倫「孩子」這一篇,在與孩子相處過程裡,這一篇影響我很多,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