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老城,各時期古蹟林立在各處,每回只要知道有新的古蹟被修復活化,我們都會抱持著期待的心看它的新轉變。早在台南中西區的「林百貨」尚未修復前,我們就注意到這個老建築,讀了王浩一老師的書後,才知道原來這一棟洋樓大有來頭!它是台灣第二家百貨公司,而且身為第二名僅因為晚了第一名的台北菊元百貨天開幕兩天,它們都同時創建於1932年。
從來沒來過新竹的我,竟然在今年拜訪了新竹兩趟。因為工作的關係,五月份我們再次來到了新竹,一早四點就從南部出發,就怕耽誤到早上九點的活動,沒想到,這麼早出發,一路開車順暢,一下子就到了新竹,精神雖不怎麼好,但看到東門矗立在竹塹城的鬧區之中,就有一種想要納入「福爾摩沙寫生計畫」內的衝動!所以,不管精神不濟,拿起預先準備的寫生袋,趁著市中心人潮未聚,趕緊上城門。一過圓環才知道要上城門,得先「下」城門,東...
▲zoyo在看龍山寺的方井 左右姊妹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時,學校國語課本(翰林版)教到了鹿港,這是一篇以詩歌方式呈現的課文,zoyo總是在家裡琅琅上口唸個不停,唸著唸著總覺得不帶她們親眼看看鹿港,會對不起她們及國語課本,於是趁著我們北上工作回程時,繞道彰化鹿港一趟!
春末,四月天。一顆散步水圳邊的心又跳動起來,此時,已經是春天的尾聲,我們早已穿上了短衣、短袖,與天氣相呼應。女孩知道散步的氣氛已釀成,穿了短褲、拿著冒險棒就想散步去,糊塗媽媽我忘了雨後春風吹又生的威力,草一下子就長長,把遊走於水圳邊女孩的小腿刺得又癢又疼的,散步成了跳步,她們一邊走一邊跳,想跳出雜草的干擾,我得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才行啊!
想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走進水圳邊, 感受一點風、一點露,燕子低飛水道邊, 想和孩子一起感恩稻穗鼓滿的田地, 全因為昔日八田與一的努力, 我們用散步的方式,慢慢地認識嘉南大圳, 不急的腳步,不急著填知識, 走一點路,讀一點歷史,感受當年的背景。
▲一個裝水的女孩,身著藍色衣服,提著藍色水桶,要在藍天下畫一幅自己藍色的心情。2012.02.04 總爺,認識您那麼久,看著您一直在變化,曾經很喜歡您,也曾經有一陣子覺得您變了調。現在,又回到您身邊,您依舊像個爺,老神在在。 午後悠閒的暖陽,遊客兩三人構成閒逸畫面,這就是我認識的總爺,躺在他懷裡,無憂無慮。
台南「知事官邸」是一棟美麗的洋房古蹟,我們總是在白天接近她,坐在後門拱門下,一陣風貫穿步廊,這風好似也吹出了某一種時代的迴響。
旅行第二天,我們住在瑞穗溫泉區,隔天醒來後,又泡了一次溫泉,精神飽滿讓我們玩得很愉快。今天哪兒都不想去,只想留在瑞穗,即使知道今晚得回到高雄。
高雄歷史博物館是一棟很有味道的帝冠式建築,日治時期是「高雄市役所」,戰後是高雄市政府,從前搭公車到鹽埕區時,經中正路會看見它,那時覺得不太可能進入市政府參觀,多年後,當它卸下「行政工作」時,歷史保存的使命讓我們這些市井小民走進它的建築核心、窺視它的歷史。
一直以為現在的台灣農村已不像小時候小學課本裡描述的那樣,一直到走入了後壁鄉,才知道原來是我沒有接近最初的台灣生活,一直在外圍的都市生活著,殊不知台灣歷史與發展,有很多就是從這些稻穀裡,一粒一粒地撰寫出來。
老實說,對於西方宗教我真的瞭解不深,不過我很喜歡參觀教堂,不管在台灣或是多年前到歐洲去,教堂總是我造訪每個城鎮必走之地。 南台灣嘉南平原中,有一座讓人不得不注意的教堂,在台南後壁鄉的墨林村有個「菁寮聖十字教堂」,建立於1960年的它,直至今日仍讓人深刻感受到它的獨特之美,半個世紀前,菁寮這個純樸的鄉下,一片綠油油的田地望去,尖尖的教堂,強烈對比下,想必讓許多農家子弟感到很奇特。
幾年前,到台南南門公園時,總不忘讓女兒玩玩園區內的遊樂器材,我們坐在一旁等著,會發現有一棟待整理的古蹟建築物,一直不知它是什麼古蹟?幾年過去了,答案愈來愈鮮明,原來這是日治時期的「臺南放送局」,而今被整修變成了「台南電影書院」。
盼了好多年,終於來到這個日本的移民村——吉安鄉。 以前它曾經是阿美族聚居的地方,原來叫為「七腳川」。日治時期,七腳川則在日本政府鼓勵移民的政策下,成為了「吉野村」,日本人來了,阿美族朋友被迫遷移到鯉魚潭或台東。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居民,在1910年來到台灣,成立了吉野村,共有宮前(慶豐)、清水(福興)、草分(永興)三個部落,他們還建立了許多公共建設,像是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即慶修院)、吉野...
▲東河新橋 旅行的第二天。 今日的行程要往花蓮去,這一次想走不一樣的路線,我們選擇海線11號公路,從台東市到東河鄉,然後走較費時的23號公路(富東公路),從東河鄉斜往北上到花蓮的富里鄉。
▲雨豆樹,photo by yoyo 這樹爺爺已經一百多歲了, 七歲的妳能感覺出他其實有很多故事嗎? 樹爺爺還小的時候, 一定不知道百年後會有兩個孩子用雙腳跨步, 丈量他直徑2.5公尺的大肚到底有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