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是小事報團隊的農閒期,自八月營隊結束後,夥伴們都沒有再次交集。11月初看見小事報的瀞瑩與種書店所處位置——台南官田渡拔里的小朋友一起打籃球,大人小孩四人混齡一起玩,似乎也沒有實力懸殊過多的問題,而打球中會有火車經過,刷過鐵軌的聲音作為特殊的背景聲,這觸發我想辦一場籃球賽,召集「小事報」及「種書店」夥伴,一起來一場有畫面、有聲響的「小種盃籃球友誼賽」。
又是一場因為工作,而外掛的小旅行。想起從前得接送就學中的女兒上下學,無法拋下她們接北部的工作,現在反因為她們北漂上大學,而較能應允北部的邀約。十一月中,代表小事報團隊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籌劃的「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論壇,我請同是小事報團隊成員的女兒一同參與,一家四人亦私亦公地在一起,最可惜的是,我們都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了,卻沒有時機入館參觀。我說:「你們兩歲多時,就來過這裡」;她們說:「...
紀錄「2023第五屆小事報」工作進入尾聲,我想特別記下這兩件事,關於講師群的首次會面連線,與最得力的報衝小組二代。
寫著寫著,我竟然已經記錄到結業典禮啦~營隊結束已經過了一個月,剩餘的歸檔工作漸漸要收尾。
小事報營隊第四天進入靜態的創作時間,從「流域小詩課」到「下大標」、「排版編輯課」,都是要讓小編們開始專注地進入編輯工作:書寫報紙及排版階段。而在這一天,編輯團隊正式進入小事報,一整排的《藝術觀點ACT》專業美術編輯群,已架好電腦、掃描機、影印機,準備好紙也購買了綠色乖乖,開始進入編輯大陣仗。
多年來在小事報引導小朋友書寫小詩,我總是特地訂下當年度的主題,2022年土、植、竹、水、石五元素的二行詩;2021年為有「時間感」的詩;2020年為山海自然的詩。今年,我想與小編們來一首「有節奏感的詩」。
當小編們在沙灘上流連忘返,喊都喊不回來時,黑色剪影勾勒出小事報營隊年年堅持到出海口的美好畫面,什麼憂,什麼愁,什麼生疏與陌生,在曾文溪出海口迎著風,一切似乎都會化解,都會總結出「我們同住一條河」的事實。
這堂課有四部分,介紹曾文溪與兩大水庫、介紹育苗工作線、親手捲秧苗出貨,最後一起灌蟋蟀。 十一歲的小朋友跟著「農人帶路」,上半場陳鴻偉老師傳遞稻米知識,也讓小事報大小編輯真空包裝一包米。農人老師告訴我們,一期稻作的育苗時間大約在小寒與大寒之間,二期稻作則在小暑與大暑之間,而這育苗的工作就是第二個農人老師胡育旗在「渡頭育苗場」進行的工作。小事報營隊時間早已過了小暑與大暑之間(7/6-7/22),已沒有...
第五屆小事報營隊走完了【獵人帶路】課程後,緊接著要把上課場域從鄒族部落移到嘉南平原,【獵人帶路】課程瞭解鄒族文化,【農人帶路】則是帶著大小編輯前往台南官田地區,瞭解台灣稻米與農耕知識。
小事報營隊就像是一個短期的班級學習週,五天學習包含前三天的動態踏查,以及後兩天的靜態編報,這是一場極動又極靜,動身體又得動腦筋,積極好動又得極度專注的營隊,我們得想出許多對策,才能讓小編在營隊中呈現最佳狀態。
▲攝影:黃玟臻 一場雨過,巴蘇雅獵人老師教小朋友製作竹水槍,一支一支完成了,那新鮮竹子被灌注水,用力擠壓,噴出相機拍攝出的完美水線。竹水槍帶來完美水線外,還有瀑布上佈置好的浮板跳板,大小編逐一跑向水中央,大喊出自己的國小名,授職典禮嘩啦啦地噴畫出浮誇的水花圈,這是一場刺激的授職典禮,更是一場讓我硬碟整理不完完美劇照的精彩活動。
▲可惡!巴蘇雅攻擊我 早晨十點,小事報大小編輯與安孝明獵人老師,愛的擁抱告別後,離開了達邦LAVANA部落。下一站即將前往茶山部落,從【台18線】公路接【嘉129】鄉道,這一段長達兩小時的路段可折騰小編們,山路迴轉,一彎又一彎,暈車難受啊~
▲攝影:黃玟臻 那一晚10:00熄燈,安頓好大小編輯後,我在帳篷內閱讀當日訊息,收到獵人老師的短訊,要大家隔天7:40坐車出發到溪谷,他要分享溪流的生態與現象。 我心裡想,剛剛才和我們一起迎新晚會的安大哥,體內可能還有幾個音符跳耀著,沒想回到家,可以冷靜地落下休止符,要為小事報加一堂課。從小觀察溪流,累積一定厚度的溪流知識的安大哥,私下打點好貨車,要為小事報上一堂溪流課。
2023小事報營隊第一天,由獵人帶路認識鄒族文化後,安孝明老師搖身一變,從講師變成大廚,一個人打點40人餐點,獵人皮帽頭飾恐怕得換成廚師帽。我在一旁跟著,頻頻問:「我能怎麼幫忙?」他專注料理菜餚,帥氣果斷地回應:「不用!」弱兵樣的我只好搶聽口令,搶做事,例如聽到「醬油」時就趕緊衝到廚房拿醬油。
第五屆小事報首站為中興國小茶藝課,下午一點鐘,小事報準時離開走【169縣道】,從石桌到達邦部落「二二八紀念碑」,再前往LAVANA,先前團隊夥伴「報衝小組」已先行場勘,於是領路在前,九人座汽車接續在後,這條地圖上沒有的路某些路段崎嶇不平,顛簸搖晃下抵達傳統屋,安孝明獵人老師已經站在屋前,英姿颯爽地等著我們。